[发明专利]一种反循环冲砂洗井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84312.0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9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康卫;袁龙;杨福军;彭军;邓鲁宁;张宏峰;高强;李长平;冯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21/00 | 分类号: | E21B21/00;E21B17/04;E21B3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冲砂 管柱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循环冲砂洗井管柱,属于油井生产领域。所述反循环冲砂洗井管柱包括:套管、井口采油树四通、自封器、工艺管总成、油管单根、转向转换接头、堵塞器、冲砂油管和冲砂笔尖;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循环冲砂洗井管柱时,冲完一根油管单根后连接新的油管单根的过程中无需停泵,进而可避免油井内悬浮在冲砂液中的砂子回落掩埋井下设备,发生井下砂卡事故,且冲完一根油管单根后,只需在油管单根上方通过转向转换接头连接新的油管单根即可,无需拆卸油管单根和出口管线,操作简单,且也无需拖动高压水龙带,故可减轻现场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井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循环冲砂洗井管柱。
背景技术
由于地质结构及开发工艺方面的原因,在油井开发中后期,油层胶结日趋疏松,油井出砂日益严重,需要使用冲砂管柱向油井内注入冲砂液对油井进行清洗,并将井内的砂子全部带至地面,防止井内砂子逐渐沉淀,砂柱增高,堵塞出油通道,增加原油流动阻力,使油井减产甚至停产,同时损坏井下设备造成井下砂卡事故。
目前的冲砂管柱包括套管、井口采油树四通、油管单根、防喷器和反循环冲砂器,井口采油树四通固定安装在套管上端,油管单根安装在套管内部,且通过防喷器与井口采油树四通固定连接,反循环冲砂器固定在油管单根的下端。使用时,关闭采油树四通一侧闸门,采油树四通的另一侧闸门连接进口管线,进口管线连接水泥泵车,油管单根的上端连接出口管线,出口管线连接作业罐。进行冲砂洗井时,水泥泵车起泵向油套环空内注入冲砂液,冲砂液冲击井内的砂子,使砂子悬浮在冲砂液中并随冲砂液经反循环冲砂器返至油管单根内,从油管单根经出口管线流至作业罐内。随着冲洗的过程中井底砂面的移动,需要使油管单根逐步下行,当冲完一根油管单根后,停泵,卸开出口管线和油管单根,在出口管线和油管单根之间连接一根油管单根,连接完成后再起泵进行冲砂作业。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使用目前的冲砂管柱进行反循环冲洗时,冲完一根油管单根后必须停泵以连接另一根油管单根,停泵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油井内悬浮在冲砂液中的砂子回落,掩埋井下设备,造成井下砂卡事故;且拆装油管单根的过程较为繁琐,作业效率低,另外出口管线的高压水龙带较重,拆装出口管线和油管单根的过程中需要现场操作人员反复拖动高压水龙带,现场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使用目前的冲砂管柱进行反循环冲砂洗井时,冲完一根油管单根后必须停泵以连接另一根油管单根,容易造成井下砂卡事故,且拆装油管单根的过程较为繁琐,作业效率较低,且现场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循环冲砂洗井管柱。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反循环冲砂洗井管柱,所述反循环冲砂洗井管柱包括:套管、井口采油树四通、自封器、工艺管总成、油管单根、转向转换接头、堵塞器、冲砂油管和冲砂笔尖;
所述井口采油树四通固定安装在所述套管的上端,其一侧闸门关闭,另一侧闸门连接进口管线;
所述自封器形成三通结构,固定安装在所述井口采油树四通上端,其侧闸门连接出口管线;
所述工艺管总成固定安装在所述自封器的下端内部,与所述自封器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工艺管总成与所述套管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空间;
所述油管单根穿过所述自封器并伸入所述工艺管总成内部,其与所述自封器的上端动密封连接,与所述自封器的下端之间形成第二环形空间,与所述工艺管总成之间形成第三环形空间,所述第三环形空间、所述第二环形空间及所述自封器的侧闸门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43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续管滚筒装置
- 下一篇:自反馈两相体系钻井液混合系统及混合钻井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