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铝合金绞线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84516.4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2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02 | 分类号: | H01B1/02;H01B5/08;H01B13/00;C22C9/01;C22C1/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300 安徽省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铜铝合金绞线。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行业的突飞猛进发展,电缆的需求正以10-15%的年增长率递增。现在电线线缆行业所用的导线主要是铜和铝,由于铜价高速增长,为了减少生产费用,世界电线电缆行业提出以铝代铜作为电线电缆导线的方法。目前,我国铝材产能过剩,与此同时,铜材的缺口大需要改进,为了改变对铜材的依赖,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保证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大力推广铝作为电线电缆的导线。在电缆行业中铝是代替铜的理想材料,但是纯铝导线又存在一些缺点如:机械强度差、易蠕变、容易过载发热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机械强度大、安全性能强的铜铝合金绞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铜铝合金绞线,所述铜铝合金绞线中铜的重量百分比含量﹥99.2%,铝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3%,硅≤0.08%,钛+ 钒+ 铬+锰≤0.012%,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铜铝合金绞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铜含量> 99.95%重量百分比的阴极铜和铝置于真空熔炼炉中,加热至 1050~1200℃,熔炼成铜铝合金锭,再利用温度为 1050~1200℃的工频炉将铜铝合金锭熔炼成铜铝合金液,
(2)将步骤(1)中的铜铝合金液转入自动化控温的倾动式保温炉中,并加入,炼制成合金液,在线加入钛-钒-铬-锰丝,细化晶粒;得到优化的铜铝合金液;
(3)将结晶器直接伸入优化的铜铝合金液中,采用上引连铸的方法,将铜铝合金液上引连铸成铜铝合金杆,上引连铸时采用木炭隔氧,水隔套冷却;
(4)连接挤压和多道次拉拔:将铜铝合金杆进行连接挤压和多道次拉拔,形成铜铝合金单丝坯料;
(5)拉丝:采用拉丝机将铜铝合金单丝坯料进行多道次拉丝,制成规定尺寸的铜铝合金单丝;
(6)绞线:将多根铜铝合金单丝绞制成铜铝合金绞线。
优选的,所述钛+ 钒+ 铬+锰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009%。
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铜铝合金单丝的直径为0.5-0.8mm。
优选的,所述步骤(4)还包括铜铝合金单丝坯料进行酸洗,所述酸的质量分数为3-60%。
优选的,所述酸的质量分数为6-10%。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铜铝合金绞线由于合金强化作用,耐腐蚀性好,机械强度远高于纯铜绞线,载流性能好,过载能力大,热稳定性好,其单线强度比纯铜单线强度高约1.5倍,因而可经受过负荷冲击,工作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在满足同样拉断率及设计载流量要求的条件下,采用铜铝合金绞线代替纯铜绞线承力索的截面积可减少 30% 左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铜铝合金绞线,铜铝合金绞线中铜的重量百分比含量﹥99.2%,铝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3%,硅≤0.08%,钛+ 钒+ 铬+锰≤0.012%,本实施例中钛+ 钒+ 铬+锰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011%;
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铜铝合金绞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铜含量> 99.95%重量百分比的阴极铜和铝置于真空熔炼炉中,加热至 1050~1100℃,熔炼成铜铝合金锭,再利用温度为 1050~1100℃的工频炉将铜铝合金锭熔炼成铜铝合金液,
(2)将步骤(1)中的铜铝合金液转入自动化控温的倾动式保温炉中,并加入,炼制成合金液,在线加入钛-钒-铬-锰丝,细化晶粒;得到优化的铜铝合金液;
(3)将结晶器直接伸入优化的铜铝合金液中,采用上引连铸的方法,将铜铝合金液上引连铸成铜铝合金杆,上引连铸时采用木炭隔氧,水隔套冷却;
(4)连接挤压和多道次拉拔:将铜铝合金杆进行连接挤压和多道次拉拔,形成铜铝合金单丝坯料,铜铝合金单丝坯料用酸进行清洗,酸的质量分数为3%;
(5)拉丝:采用拉丝机将铜铝合金单丝坯料进行多道次拉丝,制成规定尺寸的铜铝合金单丝,铜铝合金单丝的直径为0.5mm;
(6)绞线:将多根铜铝合金单丝绞制成铜铝合金绞线。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45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纳米压印的柔性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图像形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