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助力制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85450.0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75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周斯加;蔡清理;缪立春;薛安志;李峰平;赵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B60T7/06 |
代理公司: | 温州名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8 | 代理人: | 陈加利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助力 制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包括有助力缸体、踏杆总成、踏杆复位弹簧、电动助力器和制动泵总成,所述的制动泵总成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动力的制动泵顶杆,电动助力器包括电动动力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缸体内并由电动动力总成提供滑移驱动力的助力滑套,助力滑套与制动泵顶杆推顶配合,踏杆复位弹簧设置于轴向通孔内并与踏杆总成的头端弹性复位联接,所述的踏杆总成的头端在其轴向向制动泵顶杆方向滑移过程中依次穿过定位销通孔和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的外端部并推顶作用于制动泵顶杆上。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设置合理、踏杆制动力与电动助力制动力相互解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配制动部件,具体是指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可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或智能驾驶汽车等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制动系统大多采用真空助力装置来协助驾驶者产生足够的制动力,而真空源来自于发动机或机械真空泵。对于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车)来说,没有发动机来提供真空动力源来提供制动助力,仅由人力所产生的制动力是无法满足行车制动的需求。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种需求。
近几年,各大汽车及零部件厂商相继推出了相似的电子液压制动系统。通过检索,德国博世公司在ESP HEV制动系统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新的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参见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818371A。该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结构包括有踏板模拟器、电动助力器、制动泵总成等机构,但是其存在以下问题:
踏板模拟器与电动助力器之间是非解耦的,即踏板模拟器踏杆的驱动力与电动助力器的驱动力相互耦合,同时作用于制动泵总成的制动泵顶杆上。在电动助力器的电机或电机输出传动的机构出现故障时,电动助力器的助力失效,驾驶者只能通过踩踏踏板模拟器的踏杆的方式,来驱动制动泵总成的制动泵顶杆进行制动。而由于踏板模拟器与电动助力器之间是非解耦,驾驶员的脚踏力还需要同时驱动电动助力器的电机等机构进行转动,而由于电动助力器的电机为了实现较高的助力效果,其都是高传动输出比的设置,而反向通过驾驶员的脚踏力反向驱动电机,将非常困难,因此,导致在电动助力器故障时,利用驾驶员的脚踏力去制动不仅响应速度低,而且制动难度大,降低了车辆行驶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置合理、踏杆制动力与电动助力制动力相互解耦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助力缸体、踏杆总成、踏杆复位弹簧、电动助力器和制动泵总成,所述的制动泵总成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动力的制动泵顶杆,电动助力器包括电动动力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缸体内并由电动动力总成提供滑移驱动力的助力滑套,助力滑套与制动泵顶杆推顶配合,
助力滑套内设置有轴向通孔,助力滑套的外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口,所述的踏杆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内,踏杆复位弹簧设置于轴向通孔内并与踏杆总成的头端弹性复位联接,所述助力缸体上还固定设置有通过导向槽口插入到轴向通孔内的复位弹簧定位销,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的外端弹性限位支撑于复位弹簧定位销上,且助力滑套通过其导向槽口与复位弹簧定位销做轴向滑移配合,复位弹簧定位销上设置有可供踏杆总成的头端轴向穿过的定位销通孔,所述的踏杆总成的头端在其轴向向制动泵顶杆方向滑移过程中依次穿过定位销通孔和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的外端部并推顶作用于制动泵顶杆上。
通过本设置,将踏杆总成作用于制动泵顶杆的传动过程与电动助力器通过助力滑套作用于制动泵顶杆的传动过程相互解耦设置,而且该结构设置中,如此,在制动时,电动助力器首先通过助力滑套先施加制动力于制动泵顶杆,并推动制动泵顶杆作活塞运动,使得制动泵总成输出制动压力油进行转动,一旦出现电动助力器故障时,则踏杆总成的头端依次穿过定位销通孔和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的外端部并推顶作用于制动泵顶杆上,进行脚踏制动,而由于其脚踏制动与电动助力制动相互解耦,脚踏制动力制动响应快,制动力要求低,提高了车辆制动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54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体眼线笔(AEL‑185B)
- 下一篇:一种制动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