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功率解耦的极性反转输出型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86514.9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36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陈仲;袁涛;章修齐;许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5387 | 分类号: | H02M7/5387;H02M1/14;H02J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性反转 逆变器 功率解耦 解耦电路 输出型 调制信号生成电路 隔离变压器原边 输出滤波电路 直流电源输入 直流输入功率 并网逆变器 调制波信号 隔离变压器 截止二极管 解耦二极管 原边开关管 主电路拓扑 电流采样 电流基准 电网电压 电压采样 电压环路 电压扰动 二次电流 解耦电容 解耦开关 滤波电容 输入电容 输入电压 运算电路 直流电源 逆变桥 正弦波 电容 并网 采样 纹波 电网 | ||
1.一种具有功率解耦的极性反转输出型逆变器,包括直流电源(Vin)、输入电容(1)、隔离变压器(2)、原边开关管(3)、截止二极管(4)、滤波电容(5)、极性反转逆变桥(6)、输出滤波电路(7)及电网(8),其中直流电源(Vin)的正极接输入电容(1)的一端,直流电源的负极分别接输入电容(1)的另一端和原边开关管(3)的发射极,原边开关管(3)的集电极接隔离变压器(2)的原边绕组异名端,极性反转逆变桥(6)包括两个晶闸管和两个开关管,第一晶闸管的阳极和第二晶闸管的阳极相连构成极性反转逆变桥(6)的正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和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相连构成极性反转逆变桥(6)的负输入端,第一晶闸管的阴极和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构成极性反转逆变桥(6)的正输出端,第二晶闸管的阴极和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构成极性反转逆变桥(6)的负输出端,隔离变压器(2)副边绕组的非同名端和截止二极管(4)的阳极相连接,隔离变压器(2)副边绕组的同名端、滤波电容(5)的一端和极性反转逆变桥(6)的负输入端相连接,截止二极管(4)的阴极、滤波电容(5)的另一端和极性反转逆变桥(6)的正输入端相连接,输出滤波电路(7)包括一个输出滤波电感和一个输出滤波电容,输出滤波电感的一端、输出滤波电容的一端和极性反转逆变桥(6)的正输出端相连接,输出滤波电感的另一端和电网(8)的一端相连接,电网(8)的另一端、输出滤波电容的另一端和极性反转逆变桥(6)的负输出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解耦电路(9),其中解耦电路(9)包括解耦电感、解耦电容、两个解耦二极管和三个解耦开关管,第一解耦开关管的集电极、第一解耦二极管的阳极和直流电源(Vin)的正极相连接,第一解耦二极管的阴极、第二解耦开关管发射极和隔离变压器(2)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接,第二解耦开关管的集电极、解耦电容的一端和第二解耦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接,第二解耦二极管的阳极、直流电源(Vin)的阴极和解耦电感的一端相连接,解耦电感的另一端、第一解耦开关管的发射极、解耦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三解耦开关管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解耦开关管的集电极和隔离变压器(2)原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功率解耦的极性反转输出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该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检测输入电压信号,输入电流信号,解耦电容电压信号,电网电压信号;
步骤B,将步骤A得到的电网电压信号输入PLL模块,获得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单位正弦波信号;
步骤C,将步骤A得到的输入电压信号和输入电流信号接入MPPT模块,获得最大直流输入功率;
步骤D,将步骤A得到的解耦电容电压信号输入电压环路,获得解耦电容电压扰动信号;
步骤E,将步骤A得到的解耦电容电压信号、步骤B得到的单位正弦波信号、步骤C得到的最大直流输入功率和步骤D得到的解耦电容电压扰动信号输入电流基准运算电路得到输入电流基准和原边电流基准;
步骤F,将步骤E得到的输入电流基准和原边电流基准接入调制信号生成电路,获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调制波信号;
步骤G,将步骤F得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调制波信号接入PWM控制电路,获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逻辑信号;
步骤H,将步骤F得到的第五调制波信号接入过零比较器,获得第五逻辑信号;
步骤I,将步骤A得到的电网电压信号接入过零比较器,获得第六逻辑信号;
步骤J,将前述第六逻辑信号输入逻辑电路,在逻辑电路中第六逻辑信号先直接输出得到极性反转逆变桥的第一晶闸管和第二开关管的控制信号,再经过逻辑非门得到极性反转逆变桥的第二晶闸管和第一开关管的控制信号;
将前述第一、第三、第五逻辑信号分别输入逻辑电路,在逻辑电路中第五逻辑信号接入逻辑非门后,和第三逻辑信号一同接入逻辑与门,同时第一和第五逻辑信号接入逻辑与门,再将逻辑与门得到的信号一同接入逻辑或门,获得原边开关管的控制信号;
将前述第一、第二、第五逻辑信号分别输入逻辑电路,在逻辑电路中第一和第五逻辑信号接入逻辑与门,再接入逻辑非门后,最后和第二、第五逻辑信号一同接入逻辑与门,获得第一解耦开关管的控制信号;
将前述第三、第四、第五逻辑信号分别输入逻辑电路,在逻辑电路中第五逻辑信号接入逻辑非门,和第三逻辑信号一同接入逻辑与门后,再经过逻辑非门,和第四逻辑信号、以及将第五逻辑信号接入非门后得到的信号一同接入逻辑与门,获得第二和第三解耦开关管的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651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