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孔树脂提纯岩藻黄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87538.6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9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沈家会;张吉和;蒋子华;李春华;王兴勇;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爱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03/32 | 分类号: | C07D303/32;C07D301/32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675000 云南省楚***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藻黄素 提纯 大孔树脂 抗氧化剂 岩藻 有机溶剂溶解 流出液 吸附柱 稀释液 虾青素 溶剂 毛油 脱溶 吸附 浓缩 引入 保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孔树脂提纯岩藻黄素的方法,包括步骤:1)使用有机溶剂溶解岩藻黄素毛油;2)稀释液流经吸附柱;3)收集流出液,加入抗氧化剂后经浓缩脱溶得到提纯后的岩藻黄素油;有利于溶剂吸附、采用虾青素油作为抗氧化剂,既保留了岩藻黄素的特性,又引入了虾青素的功能,使得岩藻黄素油的品质得到较大改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孔树脂提纯岩藻黄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岩藻黄素(fucoxanthin)也被称为褐藻黄素、岩藻黄质,是类胡萝卜素中叶黄素类的一种天然色素,占大约700种天然出现的类胡萝卜素总量的10%以上,颜色呈淡黄至褐色,为褐藻、硅藻、金藻及黄绿藻所含有的色素。广泛存在于各种藻类、海洋浮游植物、水生贝克类等动植物中。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减肥、神经细胞保护,增加小鼠体内的ARA(花生四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等生物活性。
近年来,针对岩藻黄素的来源、提取与分离纯化方法、生物合成途径、生理活性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内容,一方面是因为海洋资源丰富,岩藻黄素来源广泛,另一方面,岩藻黄素结构独特,在多种药理活性方面展现出具有应用前景的潜在价值优势。然而,尽管岩藻黄素是一类具有高度利用价值的色素,但由于提取效率较低,又难以化学合成,其广泛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开发高效便捷的分离纯化方法尤为重要。且国内外生产岩藻黄素的厂家并不多,高纯度的岩藻黄素的产品很少,价格昂贵。
岩藻黄素含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结构式如下式所示,岩藻黄素含有1个多烯烃骨架,属于丙二烯型类胡萝卜素,含有5,6-单环氧基,9-共二双键,还有羰基和羟基。由于这些功能性基团的存在,岩藻黄素极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异构化,从而发生降解。
在提取岩藻黄素的过程中,通常在岩藻黄素油中会产生一些所不需要的物质,包括色组分(如叶绿素A和红、黄色体)、磷脂、游离态脂肪酸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它们能使岩藻黄素油夹带着令人不快的颜色、味道和气味。且人们认为叶绿素在光照下是使岩藻黄素油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残留磷会使岩藻黄素油里产生颜色、发臭和变味。因此,如何纯化岩藻黄素,并同时除去色组分、磷脂等,就称为了开发岩藻黄素产品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中国专利CN101735178A提供了一种纯化岩藻黄素提取物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分离介质(包括打孔树脂、聚酰胺、活性炭和氧化铝的组)对岩藻黄素提取物进行吸附分离和洗脱,以除去岩藻黄素提取物中所含有的重金属。此方法虽然能显著降低岩藻黄素提取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提高岩藻黄素含量,但由于纯化工艺较为复杂,故对大规模生产并不适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纯化岩藻黄素工艺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一种高效、安全、易操作的大孔树脂提纯岩藻黄素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孔树脂提纯岩藻黄素的方法,包括步骤:
1)使用有机溶剂溶解岩藻黄素毛油;
2)稀释液流经吸附柱;
3)收集流出液,加入抗氧化剂后经浓缩脱溶得到提纯后的岩藻黄素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中岩藻黄素毛油是通过亚临界对含有岩藻黄素的原料进行提取获得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中有机溶剂选自包括乙醇、乙酸乙酯、正己烷组成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中有机溶剂与岩藻黄素毛油的稀释比为5~20:1,稀释温度为40℃~70℃,稀释时间为20min~60min。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2)中吸附剂为D152型大孔树脂、XDA-7脱色树脂、XDA-1B大孔吸附树脂等组成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爱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爱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75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