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双燃料汽油机的转换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90101.8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2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全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速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19/06 | 分类号: | F02D19/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地址: | 402761 重庆市璧***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燃料 汽油机 转换开关 | ||
本发明涉及油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双燃料汽油机的转换开关,包括开关座、手柄和盖板,所述开关座的端面上开设容置槽,该容置槽的槽底设置有四个通孔,所述盖板固定于开关座的端面上;所述手柄由盘体和把手组成,其中盘体位于容置槽内,在所述盘体朝向容置槽槽底的盘面上开有条形槽,该条形槽能有选择地控制进、出油孔或者进、出气孔导通;在所述盘体背向容置槽槽底的盘面上连接有把手,该把手从盖板上穿出,所述容置槽中还设有排气孔和排油孔,所述排气孔和排油孔位于相邻两通孔之间,排气孔与气管连通,排油孔与油管连通。通过实施上述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同燃料在转换过程中还会存在残留燃料而造成的混合燃烧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双燃料汽油机的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生产的汽油机均是以燃油作为动力源,污染大,油耗高。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单燃料汽油机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CNG为压缩天然气的简称。CNG为无毒、无味、无色气体,具有价格低、不含苯、铅、硫等致癌物质(排气污染是汽油的1/3),及工作区域无积碳、不稀释机油、发动机磨损小(可节约50%的机油费)、储量丰富、便于储存运输等特点,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汽油替代品。单纯以CNG作为燃料的汽油机虽然能够解决油耗和污染问题,但由于存在动力性不佳和移动不方便等突出问题,使其很难作为成熟的机型占领市场。
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CNG/燃油双燃料汽油机,在使用的时候根据需要可以有选择地采用CNG或燃油作为动力源,既解决了污染、油耗等问题,又能够满足动力性和方便移动的要求。双燃料汽油机的燃料是这样供给的,油箱底部的燃油开关直接通过油管与化油器连接,CNG气瓶通过气管也与化油器连接,CNG燃气在进入化油器之前需要通过减压阀进行解压,这样在误操作的情况下,燃油和燃气有可能同时进入化油器中,造成发动机出现油和燃气混合燃烧的现象,使得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并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及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号为CN201010233053.X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双燃料汽油机油气转换开关,在开关座的周侧壁上设置进油接头、出油接头、进气接头和出气接头,开关座的端面上开设容置槽,该容置槽的槽底设置进油孔、进气孔、出油孔和出气孔;进油孔与进油接头的内孔连通,出油孔与出油接头的内孔连通,进气孔与进气接头的内孔连通,出气孔与出气接头的内孔连通;手柄由盘体和把手组成,其中盘体位于容置槽内,在盘体朝向容置槽槽底的盘面上开有条形槽,盘体背向容置槽槽底的盘面上连接有把手,该把手从盖板上的过孔中穿过。该发明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种燃料通过开关座进入化油器,防止发动机出现油和燃气混合燃烧的现象,确保了发动机能正常工作,保障了发动机的性能。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上述方案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当转换开关从燃油转换到燃气时,容置槽中还会残留燃油,因此燃油和燃气还会存在混合燃烧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用于双燃料汽油机的转换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同燃料在转换过程中还会存在残留燃料而造成的混合燃烧的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用于双燃料汽油机的转换开关,包括开关座、手柄和盖板,所述开关座的端面上开设有圆形的容置槽,该容置槽的槽底设置有四个按圆周均匀分布的通孔,分别是进油孔、进气孔、出油孔和出气孔;所述盖板固定于开关座的端面上,并将容置槽的槽口密封;所述手柄由盘体和把手组成,其中盘体位于容置槽内,并能在容置槽内转动,在所述盘体朝向容置槽槽底的盘面上开有用于连通进、出油孔或者进、出气孔的条形槽;在所述盘体背向容置槽槽底的盘面上连接有把手,该把手从盖板上穿出,所述容置槽中还设有排气孔和排油孔,所述排气孔和排油孔位于相邻两通孔之间,且排气孔靠近进气孔或出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气管连通,排油孔与油管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气管之间连通有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上连通有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用于控制气囊收缩的控制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速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速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01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