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隔膜静态锌溴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92650.9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4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许鹏程;张华民;李先锋;赖勤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化(上海)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36 | 分类号: | H01M10/36;H01M10/3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膜 静态 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隔膜静态锌溴电池,电池主要包括带有储液盒的正极端板、正极集流体、正极、垫框、负极集流体、带有加液盒的负极端板。一方面该电池由于未采用隔膜将降低锌溴电池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未采用循环泵、电动阀等电解液循环系统所需设备,降低系统损耗,使电池系统结构更加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隔膜静态锌溴电池。
技术背景
可再生能源正逐渐由辅助能源变为主导能源。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不连续、不稳定和不可控的非稳态特性,使得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需要配置大规模(功率大和容量大)储能技术。因此,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锌溴液流电池(zinc-bromine redox flow battery,ZBB)是储能电池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有结构简单、易于设计、价格便宜、来源广泛、环境友好、使用寿命长等,主要应用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调峰、不间断电源等领域。
锌溴液流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通过循环泵驱动电解液在电池内部循环流动,充电过程中正极溴离子得失电子生成油状络合态的溴,负极锌离子得电子生成锌单质;放电过程中正极溴单质得电子变成溴离子,负极锌单质失电子变为锌离子。
锌溴液流电池由于正负极均需采用循环泵来驱动电解液的循环流动,这就增加系统损耗降低电池能量密度,同时也使系统变得复杂,增加成本。此外电池中隔膜的使用会使电池系统成本增加,影响电池循环寿命。
由于无隔膜电池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易于设计等优点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以开放的体系有氢溴无隔膜电池、锌铈无隔膜电池、锌镍无隔膜电池、铅酸无隔膜电池等。
现有技术中,锌溴液流电池,电池内部为空腔结构,电池内阻大。公开了静态锌溴电池为自左向右的放置结构,电池自放电问题比较严重,本发明利用溴的络合物比重大于电解液其它组分的特点,通过采用自上而下的放置结构降低溴的扩散造成电池的自放电问题。
发明内容
一种无隔膜静态锌溴电池,电池主要包括带有储液盒的正极端板、正极集流体、正极、垫框、负极集流体、带有加液盒的负极端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电池包括依次叠合的正极集流体、正极、环形垫框、负极集流体,环形垫框将正极和负极集流体分隔开、于正极和负极集流体间充填有电解液,正极电极材料为碳材料。
环形垫框使正极与负极集流体间隔的间距为4-8mm。
碳材料为炭毡或石墨毡正、负极集流体为石墨板,负极集流体同时也作为负极。
电池包括依次叠合的带有储液盒的正极端板、正极集流体、正极、环形垫框、负极集流体、带有加液盒的负极端板。
由于未采用循环泵,电池电解液为静态;正负极之间未采用隔膜,通过碳材料对溴的吸附降低溴的扩散对库伦效率的影响。
电池采用负极集流体在上、正极在下的方式放置,即从下至上电池组件的排列方式为正极端板、正极集流体、正极、环形垫框、负极集流体、负极端板。
于负极端板上方设有装填电解液的加液盒,向加液盒中添加电解液使正极和负极集流体间充填电解液的腔室相连;于正极端板下方设有储液盒。
电池电解液为溴化锌、氯化钾和1-甲基-1-乙基溴化吡咯烷的水溶液。
电解液浓度为:0.5—3M溴化锌,1—4M氯化钾,0.2—0.8M的1-甲基-1-乙基溴化吡咯烷。
电池充电时,负极内部游离锌离子直接以锌单质形式沉积在负极上,溴离子在正极内部氧化为溴单质后与络合剂形成溴络合物并吸附在正极内部。放电时,锌单质氧化为锌离子,溴络合物还原为溴离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化(上海)投资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化(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26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池顶盖墩封设备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内部微电池反应的预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