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复合膜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99654.X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4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康国栋;于莎;于海军;董香灵;王付杉;曹义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69/12 | 分类号: | B01D69/12;B01D71/36;B01D67/00;B01D69/0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层 聚四氟乙烯 中空 纤维 复合 | ||
本发明属于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复合膜。该复合膜由表面分离层、过渡层和聚四氟乙烯支撑层三部分组成;表面分离层起分离作用,过渡层起改善聚四氟乙烯表面亲水性,加强分离层与聚四氟乙烯支撑层的结合作用,聚四氟乙烯支撑层起骨架作用。不仅限于复合膜的基质部分为三层结构,膜孔内也为三层结构,进一步加强了复合膜结构的牢固性。本发明中的复合膜层结构之间结合牢固,整体机械性能好,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复合膜。
背景技术
聚四氟乙烯为四氟乙烯单体的高结晶聚合物,是一种白色有蜡状感觉的热塑性塑料,相对密度为2.1-2.3之间,伸长度为13%,具有高度的结晶性。在PTFE中,氟原子取代了聚乙烯中的氢原子,由于氟原子半径大于氢原子半径,氟原子共价半径较大,又互相排斥,整个大分子不能像C-H分子链一样呈锯齿形,C-C链由聚乙烯的平面的、充分伸展的曲折构象渐渐扭转到的螺旋构象,该螺旋构象正好包围在易受化学侵袭的碳链骨架外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完全“氟代”的保护层,这使聚合物的主链不受外界任何试剂的侵袭,使具有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耐溶剂性、化学稳定性。
PTFE中空纤维膜丝强度高、孔隙率高,具有耐酸碱、耐高低温、表面摩擦系数低等优点,但由于聚四氟乙烯表面能极低,表面润湿性能差,不利于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复合膜。目前多见聚四氟乙烯复合膜为分离层和聚四氟乙烯层的结构,二者结合不牢固,很易剥离,故引入中间过渡层的概念。在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上覆盖一层改性薄膜,在改善亲水性的同时,不会破坏材料本身的性质,并且能加强分离层与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结合。
发明中所用表面改性剂中具有含硼基团和含氨基团的化合物,含硼基团可以提供空轨道,与氟原子形成配位键,而含氨基团同时又能提供氢原子与氟原子形成氢键,这样可以在PTFE表面发生配位键合,提高改性和结合效果(黄震,张晓丽.一种适于提高氟塑料粘接性能的表面改性剂[J].化学与粘合,1999,02:12-1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复合膜,该复合膜具有好的机械强度,同时可以保证层结构之间的结合牢固性。
表面分离层起分离作用,过渡层起改善聚四氟乙烯表面亲水性,加强分离层与聚四氟乙烯支撑层的结合作用,聚四氟乙烯支撑层起骨架作用。不仅限于复合膜的基质部分为三层结构,膜孔内也为三层结构,进一步加强了复合膜结构的牢固性。
所述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复合膜,聚四氟乙烯支撑层为多孔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膜孔径范围为0.1-10.0μm,孔隙率范围为40-85%。
所述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复合膜,分离层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砜、聚醚砜、聚苯并咪唑、脂肪族聚烯烃、聚酯和含氟聚烯烃等聚合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共混物,或是上述两种以上构成上述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等。
所述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复合膜,中间过渡层起改善聚四氟乙烯表面亲水性,加强表面分离层与聚四氟乙烯层的结合作用,为一种自制的表面改性剂;所述的表面改性剂是硼酸,KH-550(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醇的混合溶液,在搅拌回流下制得;硼酸与KH-550的质量比为1:100-1:2,乙醇所占比重为5-95wt%。
所述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为:在聚四氟乙烯膜表面上沉积过渡层,亲水改性后再在过渡层上涂覆分离层制得复合膜。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作为整个复合膜的骨架,使复合膜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过渡层的存在使得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加强,同时膜孔内的三层结构进一步加强了复合膜结构的牢固性;过渡层的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这种三层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三层聚四氟乙烯复合膜横向和纵向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96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