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晾衣架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1100304.0 申请日: 2016-12-02
公开(公告)号: CN108149458B 公开(公告)日: 2020-08-04
发明(设计)人: 邱景志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市天骏电器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D06F59/02 分类号: D06F59/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28415 广东省***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智能 晾衣架
【权利要求书】:

1.智能晾衣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实体装置、第一电机(M1)、称重模块(CZMK);实体装置包含横杆(HG1)、压力板(YLB)、绳(S1)、动滑轮(HL1)、定滑轮(HL2)、卷扬轴(Z1)、挂架(GJ2);实体装置中:横杆(HG1)具有内端(A)和外端(b),横杆(HG1)的内端(A)与墙面固定相连,横杆(HG1)与地面水平布置;实体装置中:绳(S1)具有内端和外端,绳(S1)的外端与压力板(YLB)相连,绳(S1)的内端与卷扬轴(Z1)相连,卷扬轴(Z1)的转动能够卷起绳(S1)使绳可活动长度变化;实体装置中:卷扬轴(Z1)安装在横杆(HG1)的内端(A);实体装置中:挂架(GJ2)位于动滑轮(HL1)的下端;实体装置中:定滑轮(HL2)与横杆(HG1)的外端(b)固定相连,定滑轮(HL2)的传动表面使绳在定滑轮(HL2)到压力板(YLB)之间的段始终垂直于地面;实体装置中:动滑轮(HL1)在定滑轮(HL2)与卷扬轴(Z1)之间的绳(S1)之间的段上滑动,当卷扬轴(Z1)使绳(S1)的可活动端增长时,动滑轮会因为重力而滑动并靠近墙面和地面,使操作者可以方便的挂上衣物;实体装置中:称重模块(CZMK)位于压力板(YLB)下方,称重模块(CZMK)可以感应压力板(YLB)自身重量与其受到的来自绳(S1)的拉力;第一电机(M1)与实体装置的卷扬轴(Z1)之间具有传动连接,第一电机(M1)能够正、反转;

还包括挂衣杆与挂架(GJ2)固定相连,用于挂衣;热风机位于挂架(GJ2)下方,挂衣杆的上方,用于朝下吹热风从而吹干衣物;

还包括可以伸长和缩短的干衣套;干衣套由蛇纹布套、第二电机(M2)、下底框、收套滑轮、收套绳(S3)构成,第二电机(M2)设置在挂架(GJ2)上;收套滑轮的旋转轴线与下底框直接为转动连接,以构成动滑轮结构;蛇纹布套的上端与挂架(GJ2)固定相连,蛇纹布套的下端与下底框固定相连;收套绳(S3)的一端与第二电机(M2)的转轴(Z2)相连,另一端经由收套滑轮与挂架(GJ2)固定相连,第二电机(M2)旋转缩短收套绳(S3)的可活动长度时,收套滑轮上升,带动下底框上升,并带动蛇纹布套收缩,实现干衣套的向上收缩,反之则可以实现干衣套的向下舒展;干衣套向下舒展可以减少热风机的热风的扩散损失,提高干衣效率;

还包括电学系统:

电学系统包括主电路、控制单元、单片机电源模块、LED指示模块、输入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称重电路、第二电源点(TCC)、第三电源点(Vmcu)、第一电源点(NCC)、第四电源点(VCC);

电学系统的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U2)、第九号电容(C9)、第十号电容(C10);

电学系统的控制单元中:第九号电容(C9)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电源脚相连,第九号电容(C9)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2)的接地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九号电容(C9)并联,第十号电容(C10)的作用是滤波,第九号电容(C9)的作用也是滤波;

电学系统的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电源脚与电学系统的第三电源点(Vmcu)相连;

电学系统的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接地脚与电学系统的地点(GND)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包括开关电源(KP)、PMOS管(Q1)、NMOS(Q4)、第二号三极管(Q2)、第三号三极管(Q3)、第三号二极管(D3)、第四号二极管(D4)、法拉电容(BAC)、第一号电阻(R1)、第四号电阻(R4)、第五号电阻(R5)、第七号电阻(R7)、第八号电阻(R8)、第一号电容(C1)、第二号电容(C2)、第三号电容(C3)、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一号稳压管(U1)、控制信号点(BAT_CTRL);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开关电源(KP)的输入端为市电接入口,开关电源(KP)的输出端为直流输出;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PMOS管(Q1)的输入端与开关电源(KP)的输出端的正极相连,PMOS管(Q1)的输出端与第二号三极管(Q2)的正极相连,PMOS管(Q1)的控制端与第二号三极管(Q2)的输出端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二号三极管(Q2)的输入端与开关电源(KP)的输出端的正极相连,第二号三极管(Q2)的输出端经由第一号电阻(R1)连接到法拉电容(BAC)的负极,第二号三极管(Q2)的控制端经由第五号电阻(R5)连接到控制信号点(BAT_CTRL);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经由第四号电阻(R4)连接到法拉电容(BAC)的正极;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四号二极管(D4)的正极与法拉电容(BAC)的正极相连,第四号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一号电容(C1)的另一端与法拉电容(BAC)的负极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二号电容(C2)与第一号电容(C1)并联;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三号三极管(Q3)的输入端与第三号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三号三极管(Q3)的输出端与NMOS的控制端相连,第三号三极管(Q3)的控制端经由第七号电阻(R7)连接到控制信号点(BAT_CTRL);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NMOS管(Q4)的输入端与第三号三极管的负极相连,NMOS管(Q4)的控制端经由第八号电阻(R8)连接到法拉电容(BAC)的负极;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三号电容(C3)的一端与NMOS管(Q4)的输出端相连,第三号电容(C3)的另一端与法拉电容(BAC)的负极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四号电容(C4)与第三号电容(C3)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二号电源点(TCC)与法拉电容(BAC)的正极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法拉电容(BAC)的负极与开关电源(KP)的输出端的负极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一号稳压管(U1)的输入端与NMOS管的输出端相连,第一号稳压管(U1)的接地脚与法拉电容(BAC)的负极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五号电容(C5)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管(U1)的输入端相连,第五号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号稳压管(U1)的接地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主电路中:第六号电容与第五号电容(C5)相连;

电学系统中:第一号稳压管(U1)的输出脚与第四电源点(VCC)相连;

电学系统中:主电路的NMOS管的输出端与第一电源点(NCC)相连;

电学系统中:主电路的控制信号点与控制模块的单片机的一个IO脚相连,单片机通过该IO脚输出PWM信号,由于NMOS管、PMOS管的开关特性相反使得法拉电容(BAC)充电和放电交错分开;

电学系统的单片机供电模块包括第七号二极管(D7)、第十号二极管(D10)、第三号稳压模块(U3)、第十八号电容(C18)、第十九号电容(C19);

电学系统的单片机供电模块中:第十八号电容(C18)的一端与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输入端相连,第十八号电容(C18)的另一端与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接地端相连,第十八号电容(C18)的作用是滤波;

电学系统的单片机供电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输出端相连,第七号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输入端相连;

电学系统的单片机供电模块中:第十九号电容(C19)与第十八号电容(C18)并联;

电学系统的单片机供电模块中: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输出端与第十号二极管(D10)的正极相连;

电学系统中:单片机供电模块的第十号二极管(D10)的负极与第三号电源点(Vmcu)相连;

电学系统中:单片机供电模块用于为控制单元的单片机提供电能;

电学系统的LED指示模块包括第四十一号电阻(R41)、第四十二号电阻(R42)、第四十一号发光二极管(D41)、第四十二号发光二极管(D42);

电学系统的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十一号发光二极管(D41)的负极与地点(GND)相连;

电学系统的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十二号发光二极管(D42)的负极与地点(GND)相连;

电学系统的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十一号发光二极管(D41)的的正极经由第四十一号电阻(R41)连接到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IO脚;

电学系统的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十二号发光二极管(D42)的的正极经由第四十二号电阻(R42)连接到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IO脚;

电学系统的输入模块具有一个开关(SW1)用于用户输入操作;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包括第二编码电阻(R2A)、第三编码电阻(R3A)、第十编码电阻(R10A)、第十一编码电阻(R11A)、第六编码电阻(R6A)、第七编码电阻(R7A)、第三编码三极管(Q3A)、第二编码三极管(Q2A)、第七编码三极管(Q7A)、第八编码三极管(Q8A)、第四编码三极管(Q4A)、第五编码三极管(Q5A);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二编码电阻(R2A)具有第一端、第二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三编码电阻(R3A)具有第一端、第二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十编码电阻(R10A)具有第一端、第二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十一编码电阻(R11A)具有第一端、第二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六编码电阻(R6A)具有第一端、第二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七编码电阻(R7A)具有第一端、第二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五编码三极管(Q5A)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四编码三极管(Q4A)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三编码三极管(Q3A)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二编码三极管(Q2A)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七编码三极管(Q7A)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八编码三极管(Q8A)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的第三编码三极管(Q3A)的控制端与第二编码电阻(R2A)的第二端相连,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三编码三极管(Q3A)的输出端与第七编码三极管的输入端相连;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七编码三极管(Q7A)的控制端与第十编码电阻(R10A)的第二端相连;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二编码三极管(Q2A)的控制端与第三编码电阻(R3A)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编码三极管(Q2A)的输出端与第八编码三极管(Q8A)的输入端;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八编码三极管(Q8A)的控制端与第十一编码电阻(R11A)的第一端相连;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五编码三极管(Q5A)的控制端与第六编码电阻(R6A)的第二端相连,输出端与第十编码电阻(R10A)的第一端相连,输入端与第三编码电阻(R3A)的第二端相连;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中:第四编码三极管(Q4A)的控制端与第七编码电阻(R7A)的第一端相连,输出端与第十一编码电阻(R11A)的第二端相连,输入端与第二编码电阻(R2A)的第一端相连;

电学系统中:电机控制模块的第六编码电阻(R6A)的第一端与主电路的控制单元的单片机的一个IO脚相连;电学系统中:电机控制模块的第七编码电阻(R7A)的第二端与主电路的控制单元的单片机的一个IO脚相连;电学系统中:电机控制模块的第三编码三极管(Q3A)的输入端、第二编码三极管(Q2A)的输入端与主电路的第三电源点(NCC)相连;电学系统中:电机控制模块的第七编码三极管(Q7A)的输出端、电机控制模块的第八编码三极管(Q8A)的输出端与主电路的地点(GND)相连;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的第三编码三极管(Q3A)的输出端与电机(M1)的第一端相连;

电学系统的电机控制模块的第二编码三极管(Q2A)的输出端与电机(M1)的第二端相连;

第二电机(M2)的控制方式与第一电机(M1)一致,不再赘述;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包含HX711芯片(U1C)、第五标号电容(C5C)、第六标号电容(C6C)、第二标号三极管(Q2C)、第四标号电阻(R4C)、第五标号电阻(R5C)、第六标号电阻(R6C)、第三标号电容(C3C)、磁珠(L1C)、桥式重量传感器;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第二标号三极管(Q2C)具有输入脚、输出脚、控制脚,第二标号三极管(Q2C)使用时电流能够从输入脚流入、从输出脚流出,第二标号三极管(Q2C)的控制脚控制第二标号三极管(Q2C)的输入脚和第二标号三极管(Q2C)的输出脚之间电流通道的通断;

称重电路中:第五标号电阻(R5C)具有电源端、模拟输入端;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桥式重量传感器具有电源端、第一数据端、第二数据端、接地端,桥式重量传感器的电源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三IO脚相连,桥式重量传感器的第一数据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七IO脚相连,桥式重量传感器的第二数据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八IO脚相连,桥式重量传感器的接地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五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第五标号电阻(R5C)的电源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三IO脚相连,第五标号电阻(R5C)的模拟输入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四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第六标号电阻(R6C)的一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四IO脚相连,第六标号电阻(R6C)的另一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五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第二标号三极管(Q2C)的输入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一IO脚相连,第二标号三极管(Q2C)的控制端经由第四标号电阻(R4C)连接到HX711芯片(U1C)的第二IO脚,第二标号三极管(Q2C)的输出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三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的称重电路中:第三标号电容的一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五IO脚相连,第三标号电容的另一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六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HX711芯片(U1C)的第五IO脚与HX711芯片(U1C)的第十五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HX711芯片(U1C)的第五IO脚与HX711芯片(U1C)的第十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的称重电路中:HX711芯片(U1C)的第五IO脚与HX711芯片(U1C)的第九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第五标号电容(C5C)与第六标号电容(C6C)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第五标号电容(C5C)的一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五IO脚相连,第五标号电容(C5C)的另一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十六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中:磁珠(L1C)的一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一IO脚相连,磁珠(L1C)的另一端与HX711芯片(U1C)的第十六IO脚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的HX711芯片(U1C)的第十六IO脚与控制电源(VCC)相连,称重电路的HX711芯片(U1C)的第十五IO脚与地点(GNDC)相连;

电学系统的称重电路的HX711芯片(U1C)的第十二IO脚与控制单元的单片机一个IO脚相连,称重电路的HX711芯片(U1C)的第十一IO脚与控制单元的单片机一个IO脚相连;

控制单元根据称重电路在时间段内所感应的重力变化来判断衣物的干湿度,控制单元也可以通过称重电路所感应到的实时数据来判断衣物的晃动情况进而判断衣物所受风力的变化。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天骏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天骏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030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