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中镍的回收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03521.5 | 申请日: | 201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0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圆圆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圆圆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45106 | 代理人: | 卿金坚 |
地址: | 537624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回收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锈钢中镍的回收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不锈钢被誉为钢铁产品中的精品,以其优越的耐蚀性、独特的表面和优异的加工性能,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不锈钢带钢的酸洗是冷轧不锈钢生产中关键的一道工序,对保证产品表面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酸洗工艺也由六、七十年代的纯化学酸洗发展到目前的化学酸洗与电解酸洗相结合的工艺。 在不锈钢酸洗中产生会产生包含重金属镍、铬的的废水。传统上,这些废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业界正着手解决废水的污染问题。采用一些化学沉淀的方法能使废水回收利用,但是沉淀产生的含重金属污泥的处理仍然是个问题。由于近年来金属价格的上涨,一些金属资源,例如镍、铬的回收可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出现了从含重金属废水或污泥中提取贵金属的工艺。但是目前的不锈钢酸洗废液回收技术,在废水回收和金属回收上分别进行考虑,其结果是在一些工艺中,只能选择回收水和金属其中之一,或者通过两个相互独立的工艺中来实现含金属废液的水和金属的综合回收。这无疑增加了整个回收过程的时间、 资源等方面的耗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锈钢中镍的回收利用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不锈钢中镍的回收利用方法,收集不锈钢废水,废水中包括镍离子,亚铁离子、铁离子、铬离子中的部分或全部,以及硫酸钠,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对废水中加入酸,调节pH 值至2.5-3.5之间;
将该废水注入固液分离装置内进行固液分离,废水中的铁离子和铬离子在固液分离装置中形成沉淀;
将液体倒出,向液体中加入碱,调节pH 值至5.5-6.0之间,进行充分反应,得反应液;
将反应液中的沉淀过滤掉,取液体注入离子交换装置进行离子交换,以提取其中的镍;以及将离子交换后输出的液体回输至储罐。
进一步,对废水中加入浓H2SO4 ,调节pH 值至3.0。
进一步,通过氢氧化钠调节该液体pH 值至5.5。
进一步,该离子交换装置中的离子交换树脂为钠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可以有效回收不锈钢酸洗废水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而且有利地保护了环境,回收成本也较低,设备工艺相对不是很复杂,实现可以从废液中提取镍离子,在不引入新的杂质的情况下,能回收废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一种不锈钢中镍的回收利用方法,收集不锈钢废水,废水中包括镍离子,亚铁离子、铁离子、铬离子中的部分或全部,以及硫酸钠,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对废水中加入酸,调节pH 值至2.5-3.5之间;
将该废水注入固液分离装置内进行固液分离,废水中的铁离子和铬离子在固液分离装置中形成沉淀;
将液体倒出,向液体中加入碱,调节pH 值至5.5-6.0之间,进行充分反应,得反应液;
将反应液中的沉淀过滤掉,取液体注入离子交换装置进行离子交换,以提取其中的镍;以及将离子交换后输出的液体回输至储罐。
上述实施例中,对废水中加入浓H2SO4 ,调节pH 值至3.0。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氢氧化钠调节该液体pH 值至5.5。
上述实施例中,该离子交换装置中的离子交换树脂为钠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不锈钢中性盐废水中主要金属离子为 Fe2+,Fe3+,Ni2+,Cr3+,其余为电解质 (Na2SO4 );
对废水中加入酸,调节pH 值至2.5-3.5之间,调节废液的 pH 值所使用的试剂是浓H2SO4;使废液中的亚铁离子 (Fe2+ )被氧化为铁离子 (Fe3+ ),
对废水中加入碱,调节pH 值至5.5-6.0之间,将铁离子和铬离子以沉淀的方式析出;调节废水的 pH 值所使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 (NaOH),以确保不会向废水中引入新离子。对于 pH 值大大高于5的废水,pH 值调节可能不是必须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圆圆,未经张圆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035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