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13922.9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2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邱贻博;贾光华;刘传虎;徐希坤;唐东;孙锡年;孙红蕾;高志强;刘志勇;韩敏;杨怀宇;姜虹;俞娟丽;肖丽;卢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油气显示 储层孔隙度 统计 计算方法分析 物性 定量表征 分布特征 物性资料 孔隙度 纵横向 累加 测井 录井 取心 勘探 研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该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统计油气显示厚度,利用研究区所有井的录井、取心资料,统计每一口井不同层系油气显示的厚度;步骤2,统计油气显示段物性,利用测井孔隙度以及储层物性资料,统计每一口井不同层系油气显示段储层孔隙度;步骤3,计算油气输导量,按层系计算每一口井油气显示厚度与储层孔隙度乘积的累加。该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分析油气输导量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可以定量表征高勘探程度区油气输导量大小、运移强度以及油气优势运移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油气输导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连接烃源岩与油气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以油气输导体系为主线,从油气运聚角度来解决盆地中油气分布的规律以及油气藏预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地质学家的重视,由于影响油气输导的因素比较复杂,油气输导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对油气输导的调研发现,油气输导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1、单因素输导能力的评价,即哪些断层、砂体、不整合输导油气,哪些不输导油气;2、油气通过输导体系三维空间是如何运移的?又是的运移路径是什么?3、油气输导能力的研究,评价输导体系综合输导效率、油气输导量、运移强度的计算;4、油气输导动态过程及成藏期输导体系的研究。
其中对于油气输导能力研究,目前主要是基于输导要素的几何学描述,多是从静态要素出发的定性描述,缺少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大小的方法。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量表征高勘探程度区油气输导量大小、运移强度以及油气优势运移方向的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该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统计油气显示厚度,利用研究区所有井的录井、取心资料,统计每一口井不同层系油气显示的厚度;步骤2,统计油气显示段物性,利用测井孔隙度以及储层物性资料,统计每一口井不同层系油气显示段储层孔隙度;步骤3,计算油气输导量,按层系计算每一口井油气显示厚度与储层孔隙度乘积的累加。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统计研究区所有井的录井、岩心的油气显示情况,按油气显示情况,即荧光、油迹、油斑、油侵、富含油,分层系计算每一口井油气显示的厚度。
在步骤2中,充分利用研究区的测井孔隙度资料以及储层物性资料,用岩心测试孔隙度校正测井解释孔隙度,来获取较为准确的油气显示段储层孔隙度值或测井解释孔隙度值。
在步骤3中,按层系计算每一口井油气显示厚度与储层孔隙度乘积的累加,即:∑(hi*Φi),其中hi为某一层油气显示的厚度,Φi为某一层油气显示所对应的孔隙度,计算的结果就是油气经过某个层系所发生的输导量。
本发明中的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涉及石油地质相关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及油气田地质勘探领域,该方法适用于钻井较多的中-高程度探区油气输导量预测。本发明中的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综合利用录井显示、测井资料,通过统计每一口井不同层系油气显示厚度以及储层的孔隙度,计算两者的乘积,来得到反映地下油气通过某一点的油气输导量值,计算研究区内所有井某一层的输导量值,分析油气输导量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油气运移强度以及油气优势运移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定量描述油气输导量的计算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A地区X层系油气输导量平面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39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