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以及冷却单元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15253.9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1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吉川朝郁;佐野诚;寺岛巌;茅嶋大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前川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25B47/02 | 分类号: | F25B47/02;F25B49/02;F25B7/00;F25B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张晶,谢顺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冻 装置 除霜 系统 以及 冷却 单元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11月25日,申请号为201480032612.7,发明名称为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以及冷却单元的分案申请。要求日本在先申请JP2013-259751的优先权,优先权日为2013年12月17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霜系统以及可适用于该除霜系统的冷却单元,所述除霜系统适用于在设置于冷冻室内的冷却器中使CO2冷媒循环从而对冷冻室进行冷却的冷冻装置,并用于去除在该冷却器设置的热交换管上附着的霜。
背景技术
从防止臭氧层破坏及防止地球变暖的观点考虑,作为用于室内空调或对食品等冷冻的冷冻装置的冷媒,考虑使用NH3或CO2等自然冷媒。因此,将冷却性能高但有毒性的NH3作为一次冷媒,并将无毒无味的CO2作为二次冷媒的冷冻装置正在被广泛应用。
所述冷冻装置通过级联冷凝器连接一次冷媒回路和二次冷媒回路,在该级联冷凝器中进行NH3冷媒与CO2冷媒间的热授受。通过NH3冷媒冷却而液化的CO2冷媒送到设置于冷冻室内部的冷却器中。通过设置于冷却器中的传热管冷却冷冻室内的空气。因而一部分汽化的CO2冷媒通过二次冷媒回路回到级联冷凝器,通过级联冷凝器再次冷却液化。
冷冻装置的运转中,由于设置于冷却器的热交换管上附着霜,传热效率降低,因此需要定期中断冷冻装置的运转,进行除霜。
以往,作为设置于冷却器的热交换管的除霜方法,进行向热交换管喷水,或用电加热器加热热交换管等方法。但通过喷水进行的除霜产生了新的霜冻源,通过电加热器进行的加热耗费很高的电量,不符合节能原则。尤其是,通过喷水进行的除霜,需要大容量的水槽和大口径的供水配管及排水配管,因此导致设备施工成本增加。
在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了这样的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除霜系统,设置有利用由NH3冷媒生成的热量使CO2冷媒汽化的热交换器,使由该热交换器生成的CO2热气在冷却器内的热交换管循环从而进行除霜。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除霜系统设置有通过吸收NH3冷媒的排热的冷却水加热CO2冷媒的热交换器,使加热的CO2冷媒在冷却器内的热交换管的循环从而进行除霜。
专利文献1以及2中,公开了这种的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除霜系统,设置有利用由NH3冷媒生成的热量使CO2冷媒汽化的热交换器,使由该热交换器生成的CO2热气在冷却器内的热交换管循环从而进行除霜。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除霜系统设置有通过吸收NH3冷媒的排热的冷却水来加热CO2冷媒的热交换器,使加热的CO2冷媒在冷却器内的热交换管的循环从而进行除霜。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冷却器中除冷却管另外独立设置加热管,除霜操作时使温水或温盐水流过该加热管,使附着在所述冷却管上的霜溶解、去除的手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0-181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3-12481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3-3293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以及2中公开的除霜系统,需要在现场施工与冷却系统分开的另外系统的CO2冷媒和NH3冷媒配管,存在导致设备施工成本增加的可能。此外,由于所述热交换器在冷冻室的外部另外设置,因此需要用于设置热交换器的额外的空间。
专利文献2的除霜系统中,为了防止热交换管的热冲击(急剧的加热/冷却),需要加压/减压调整装置。此外,为了防止对冷却水与CO2冷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冻结,需要在除霜操作完成后将热交换器的冷却水排出的操作,存在操作变得繁琐等问题。
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除霜方式需要设置所述加热管,使冷却器的热交换部大型化的同时,还需要用于加热温水或温盐水的热源。此外,由于通过板翅式散热片等从外侧加热冷却管,因此存在传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前川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前川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52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