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硅纳米颗粒及其在汞离子检测和指纹显现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3003.X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6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柴芳;祝宝雅;李双;任国娟;杨明瑞;曲凤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C09K11/59;B82Y2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22202 | 代理人: | 张铁生;刘延军 |
地址: | 150025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纳米 颗粒 及其 离子 检测 指纹 显现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硅纳米颗粒及在汞离子检测和指纹显现中的应用,用具有荧光性质的硅纳米颗粒作为显现材料显现潜指纹和作为荧光探针对汞离子进行检测。利用叶酸作为还原剂将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还原,制备了具有荧光发射的硅纳米颗粒。在紫外灯下,具有荧光性质的硅纳米颗粒可以作为显现试剂来显现潜指纹,显现结果清晰,制备方法简单,材料无毒,成本低,适用于各种客体表面的潜指纹显现,在紫外灯下,在黑色基底下也能清楚显现潜指纹。具有荧光性质的硅纳米颗粒可以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水环境下的汞离子,检测的灵敏度高,选测性高,制备简单,材料无毒,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荧光硅纳米颗粒及其用于显现潜指纹和检测汞离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人的指纹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由于指纹重复率极低,大约150亿分之一,故称其为“人体身份证”。对于遗留在客体表面上的指纹的提取和鉴定是侦破案件的重要的依据;在事故的凋查和处理中,一些事故或自然灾害的受难者或死亡者,因伤势或其他原因用肉眼无法辨认时,提取他们的指纹,往往能提供确切的识别;在民事活动中,将个人的指纹数据输入身份证、信用卡和图书借书卡中,可用来识别登记注册者与持有者是否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识别技术不仅应用在门禁,考勤系统中,市场上有了更多识别指纹的应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银行支付都可应用指纹识别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指纹可为筛查和诊断疾病提供信息和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指纹技术即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应用于现场指纹显现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显现法,物理化学显现法,化学显现法,光学检验法,热处理法。尽管有大量的潜指纹的显现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无法充分表征得到指纹。例如:粉末显现法,刷显时对指纹造成了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并且,粉末颗粒对于长期从事指纹鉴定的工作人员有较强的毒副作用。荧光显现法具有特殊的优势,可以显现一些分辨不明显的背景表面的潜指纹,目前使用的光致发光技术同时产生的背景荧光对常规的光致发光生物印迹识别的干扰很大,难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无毒化和高灵敏度现场生物印迹显现技术的研发已成为法庭科学研究的重点和世界各国刑事技术人员的努力方向。
此外,重金属污染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检测水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离子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其中,汞是一种高毒性且在环境中污染相当普遍的重金属离子汞接触可以不同程度上造成一系列有害影响,如大脑损伤,肾脏衰竭,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伤。汞在工厂污染,固体垃圾,矿上废水等环境污染中广泛存在。目前应用于对汞离子的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生物传感器法等。这些方法往往存在仪器昂贵,分析周期长样品预处理复杂检测费用昂贵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汞离子检测方便快捷灵敏度等方面的要求。
硅纳米颗粒具有独特光学性能,与微电子工艺兼容,生物相容性好,表面活性高等优异性质,在生物呈像,光电器件,纳米催化等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从而成为目前国际硅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本发明制备的具有荧光性质的硅纳米颗粒由于它特有的光学性质,将其作为显现试剂显现潜指纹,显现过程快操作简单,材料易储存并且材料成本很低,从制备到显现过程中无任何毒副作用,适于大规模应用,将其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水环境下的汞离子的检测,检测的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制备简单,材料无毒,成本低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荧光硅纳米颗粒,用这种具有荧光性质的硅纳米颗粒作为荧光探针可检测汞离子,可以显现潜指纹。
荧光硅纳米颗粒,它是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用还原剂还原后,用水稀释50-500倍,透析袋内透析,得到的荧光硅纳米颗粒;所述的还原剂为谷胱苷肽、牛血清白蛋白、抗坏血酸钠或羧酸;
所述的还原剂为叶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未经哈尔滨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30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