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罐壁处油气挥发的密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25139.4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9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高鑫;刘全桢;陶彬;李亮亮;张婷婷;李义鹏;毕晓蕾;刘娟;刘璇;高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D88/50 | 分类号: | B65D88/50;B65D90/22 |
代理公司: | 青岛华慧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7 | 代理人: | 沙莎;袁红红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金属板 密封结构 通气装置 浮盘 密封膜 油气 挥发 储罐 罐壁 罐体 罐体顶部 阻火器 密封技术领域 大气相通 火焰传播 火灾事故 可伸缩性 连接固定 密闭空间 油气泄漏 金属板 火源 失火 泄漏 原油 外部 | ||
本发明属于储罐密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抑制罐壁处油气挥发的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包括罐体、浮盘、罐体与浮盘间的密封装置、罐体顶部的固定金属板、固定金属板上的通气装置和连接固定金属板与浮盘的密封膜,固定金属板沿罐体顶部一周安装,通气装置内安装阻火器,密封膜具有可伸缩性,密封膜与浮盘、密封装置、罐体、固定金属板形成了一个密闭空间,该密封结构使得原油的油气不能轻易泄漏出去,仅在进出油作业时,通过通气装置与大气相通,大大降低了储罐日常运行中油气挥发,使得因罐壁处油气泄漏的量下降99%以上;带阻火器的通气装置可以实现火灾事故时阻断火焰传播,避免外部火源引起储罐失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罐密封,特别涉及一种抑制罐壁处油气挥发的密封结构。
技术背景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多个大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目前的密封方式主要为一次密封加二次密封。该密封方式无法有效解决储罐罐壁处原油挂壁形成的油气挥发,而且该处的油气挥发在储罐泄漏挥发中占有较大比重。既造成了环境污染,油气损耗,同时形成了大范围的爆炸区域,易引起雷击火灾事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抑制储罐罐壁处原油挂壁形成的油气挥发,提供一种抑制罐壁处油气挥发的密封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抑制罐壁处油气挥发的密封结构包括罐体、浮盘、罐体与浮盘间的密封装置、罐体顶部的固定金属板、固定金属板上的通气装置和连接固定金属板与浮盘的密封膜。所述固定金属板沿罐体顶部一周安装,所述密封膜与所述浮盘、密封装置、罐体、固定金属板形成密闭空间,在进出油作业时,通过通气装置与大气相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密封膜具有可伸缩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密封膜的材料为橡胶。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密封装置为橡胶。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通气装置带有阻火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金属板安装在罐体顶端下方1-2m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可伸缩的密封膜与浮盘、密封装置、罐体、固定金属板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使得原油的油气不能轻易泄漏出去,仅在进出油作业时,通过带阻火器的通气装置与大气相通,大大降低了储罐日常运行中油气挥发,使得因罐壁处油气泄漏的量下降99%以上,其中带阻火器的通气装置可以实现火灾事故时阻断火焰传播,避免因外部火源引起储罐火灾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2.浮盘;3.密封装置;4.密封膜;5.通气装置;6.固定金属板;7.原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抑制罐壁处油气挥发的密封结构,该结构包括罐体1、浮盘2、罐体1与浮盘2间的密封装置3、罐体1顶部的固定金属板6、固定金属板6上的通气装置5和连接固定金属板6与浮盘2的密封膜4,所述固定金属板6沿罐体顶部一周安装,所述密封膜4具有可伸缩性,其材料为橡胶,所述密封装置3为橡胶,所述通气装置5带有阻火器,所述固定金属板6安装在罐体顶端下方1-2m处。所述密封膜4与所述浮盘2、密封装置3、罐体1、固定金属板6形成密闭空间,使得原油7的油气不能轻易泄漏出去。带阻火器的通气装置5可以实现火灾事故时阻断火焰传播,避免因外部火源引起储罐火灾事故。在进出油作业时,通过通气装置5与大气相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对其进行等同变化和修饰,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方案的范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51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