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及水产养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9889.9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4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沈锦玉;蔺凌云;徐洋;潘晓艺;尹文林;姚嘉赟;袁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10;C12R1/245;C12R1/07;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汇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4 | 代理人: | 韩晓银 |
地址: | 3130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培养 方法 水产 养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絮团培养方法及水产养殖方法,其中的生物絮团培养方法包括: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源,有机碳源的添加量满足水体中的C/N比为15~17:1;向水体中加入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及干酪乳杆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及干酪乳杆菌的加入总量满足每ml水体中加入0.8×105~1.2×105cfu;向水体中曝气,维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在6mg/L以上。其通过在水体中加入有益菌,并通过调整水体中有机碳源的添加量,保持水体中一定的C/N比,可有效促进水体内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加快生物絮团的形成,从而获得大粒径生物絮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及水产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养虾大国,2015年中国的凡纳滨对虾产量超过80万吨,约占的世界总产量的33%左右。目前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随着人们对高产量的盲目追求,放养密度不断增加,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结构单一、投饵量大导致的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传染性疾病大规模爆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最早由以色列养殖专家Avnimelec在1999年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主要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实现零换水、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和防治病害等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
大量研究发现,自然养殖水体中存在多种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该类细菌具有脱氮性能,可以将水体中的氨及亚硝氮转化为无毒物质。另外,水体中还存在多种对病原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只有当该类细菌处于优势地位时才能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同时水体中还存在多种对对虾鱼类等养殖动物免疫力具有促进作用的菌,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抵抗力。但是由于目前对虾养殖模式多采用过滤或消毒后的水体进行养殖,多数的有益菌也被去除,造成益菌菌种缺少,另一方面,养殖水体中维持有益菌生长的营养物质欠缺且不均衡,成为有益菌增殖的限制因子,因此在常规养殖中培养有益菌难度大。实践结果也表明,即使在水体中泼洒有益菌,几天之后相应细菌的检出率极低,表明养殖环境并不适有益菌的存活。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其通过在水体中加入有益菌,并通过调整水体中有机碳源的添加量,保持水体中一定的C/N比,可有效促进水体内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加快生物絮团的形成,从而获得大粒径生物絮团。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源,有机碳源的添加量满足水体中的C/N比为15~17:1;
向水体中加入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及干酪乳杆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及干酪乳杆菌的加入总量满足每ml水体中加入0.8×105~1.2×105cfu;
向水体中曝气,维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在6mg/L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水体中的C/N比保持在15~17:1的范围内,可为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及干酪乳杆菌的繁殖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利于该有益菌的扩增。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有机碳源的添加量满足水体中的C/N比为16: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98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收上行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指令制导系统的指令处理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