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生物结合植物修复砷污染农田土壤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30732.8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3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魏丽;苗竹;吕正勇;李淑彩;唐先进;方英;朱湖地;范吉强;甄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8 | 代理人: | 张秋越 |
地址: | 10009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微生物 结合 植物 修复 污染 农田 土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中的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结合植物修复砷污染农田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砷(AS)是人体非必须元素,元素砷的毒性极低,而砷的化合物均有剧毒,三价砷化合物比其他砷化合物毒性更强。砷的污染主要来源于采矿、冶金、化工、化学制药、农药生产、纺织、玻璃、制革等部门的工业废水。土壤中砷的本底值约为10mg/kg左右。长期用含砷的废水灌溉农田后,会使砷的含量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而造成土壤砷污染。大量资料表明:被砷污染的土壤可能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砷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入进入人体。如摄入量超过排泄量,砷就会在人体的肝、肾、肺、脾、子宫、胎盘、骨胳、肌肉等部位,特别是在毛发、指甲中蓄积,从而引起慢性砷中毒,潜伏期可达几年甚至几十年。慢性砷中毒有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病变等。砷还有致癌作用,能引起皮肤癌。
目前处理砷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农业工程技术:主要有客土法、深耕法和工程去除法;
2)化学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有固化稳定化法、土壤性能改良法、电动修复法和热处理法;
3)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联合修复技术。
上述三种技术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07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