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造绿豆面的生产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32511.4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99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肖金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川瑞俞厨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1B5/02 | 分类号: | A21B5/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隋金艳 |
地址: | 4015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豆面 生产 设备 | ||
本专利申请公开了用于制造绿豆面的生产设备,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上方设置有用来加热豆浆液的加热箱,所述柜体内设置有用来对绿豆面进行成型的成型装置;所述加热箱上设有用来使豆浆液先后进入到成型装置的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成型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交错设置的用来使绿豆面成型的加热金属带、用来对绿豆面进行冷却的冷却金属带和用来切割绿豆面的切割金属带;所述加热金属带、冷却金属带和切割金属带均连接有用来带动其转动的主动轮和从动轮;每个相邻两个金属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设置的方向相反;主动轮带动对应的金属带使绿豆面从从动轮往主动轮方向运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绿豆面的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绿豆面,是西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是将煮熟的豆浆液烙饼后切条所得。绿豆面性平味甘,有清热润肺、止咳消痰、养胃、解毒、止汗等功效。为了增加绿豆面的嚼劲,一般都将绿豆面作为双层绿豆面食用,这种吃法深受当地人喜爱。
传统的绿豆面加工采用不锈钢锅或铁锅,锅底使用明火加热,使豆浆液固化使之成绿豆面。然后将两个做好的面饼重合后进行切面,制成双层绿豆面。该工艺加工效率低,且对环境有不利影响。尽管后续工艺将锅体做优化改进,如将单层锅体改进成双层结构,并将夹层内通过蒸汽加热等,但是该类方案依然存在能耗大、工人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缺点。
为优化绿豆面生产以期提高生产效率,研制出一种双层用于制造绿豆面的生产设备械,该机械包括两台机架,机架首尾拼接,每台机架上均设有浆槽,此外还设有横梁、托辊、传送带等,该机械将两组机架浆槽内凝结的绿豆面在其中一个机架的尾部通传送带叠加到一起,使单层的绿豆面叠加为双层。该机械的工艺特征是通过豆浆液的冷却凝结后,利用传送带将凝结的绿豆面黏结为一个整体。但是,这种绿豆面的加工机械所加工出的绿豆面较厚,且厚度难以控制,无法将绿豆面压平整,并且生产过程中难以对绿豆面的温度和湿度有效调节,十分不利于绿豆面的保存。
为了克服现有绿豆面加工工艺及生产设备的缺点,需根据绿豆面加工特点,提出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用于制造绿豆面的生产设备,以解决现有用于制造绿豆面的生产设备无法将绿豆面压平的问题。
方案一:本方案中的用于制造绿豆面的生产设备,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上方设置有用来加热豆浆液的加热箱,所述柜体内设置有用来对绿豆面进行成型的成型装置;所述加热箱上设有用来使豆浆液先后进入到成型装置的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成型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交错设置的用来使绿豆面成型的加热金属带、用来对绿豆面进行冷却的冷却金属带和用来切割绿豆面的切割金属带;所述加热金属带、冷却金属带和切割金属带均与主动轮和从动轮连接;冷却金属带分别与加热金属带和切割金属带的运动方向相反;所述加热金属带的上方靠近其从动轮的地方设置有用来接收并洒布豆浆液的均布器,所述第一出液口与均布器正相对;所述第二出液口设置在加热金属带上方靠近第一出液口的位置;所述冷却金属带和切割金属带的上方均设置有多个用来压平绿豆面的导向辊。
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
豆浆液在加热箱内加热后直接通过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流到下方的成型装置中。因为第一出液口靠近加热金属带的从动轮,第二出液口靠近第一出液口,且两个出液口都位于加热金属带的上方,即从第一出液口流下的豆浆液在加热金属带上加热成型成绿豆面后运动到第二出液口下,第二出液口中的加热豆浆液流到已经成型的绿豆面上在随着加热金属带的运动中被加热为第二层绿豆面。双层绿豆面在运动到冷却金属带后,双层绿豆面穿过导向辊随着冷却金属带又被带到靠近出液口的方向。在运动过程中,双层绿豆面冷却,同时被导向辊压平整。在经过冷却金属带后,双层绿豆面竖直落下,经过切割金属带上的导向辊后进入到切割金属带而被切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川瑞俞厨食品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川瑞俞厨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25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