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芯鞘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和纺织品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38366.0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20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周豪亮;吉宫隆之;黄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12 | 分类号: | D01F8/12;D01D5/34;C08G69/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纤维 及其 制造 方法 纺织品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芯鞘复合纤维及其制造方法和纺织品,该芯鞘复合纤维由芯层和鞘层组成,其中芯成分为嵌段酰胺共聚物,嵌段酰胺共聚物中至少含有聚已内酰胺结构单元、对苯二甲酸结构单元和聚乙二醇结构单元,鞘成分为聚酰胺;芯成分与鞘成分的复合组成比例为10/90~70/30。本发明的芯鞘复合纤维纺织品具有优异的吸湿性、抗静电性和耐黄变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优异吸湿性、抗静电性和耐黄变性的高强度芯鞘复合纤维。
背景技术
聚酰胺纤维是强度较大的化学纤维中的一种,具有具有耐摩擦、耐弯曲变形、不易产生皱纹等性能,且染色性、加工性优异,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市场。且细纤度的聚酰胺纤维具有柔软的手感,穿着舒适,多应用于制成贴身衣物。聚酰胺纤维的不易吸水、吸湿后能够较快干燥等性能,在合成纤维中算是较好的,但是与棉等天然纤维相比,吸湿性就相差很多,还存在着不透气、发粘等问题,并且容易带电,存在容易带来静电造成的不舒适性的问题。另外,聚酰胺纤维的耐黄变性能差,如在室外长时间受日光照射时,或者运输过程中,纤维本身易发生黄变,纤维表面光滑,较有蜡状感,其织物较不够挺拔,影响到纤维的使用范围、使用领域。
因而需要开发一种可以消除不透气和发粘问题、具有优异的吸放湿性、抗静电性、耐黄变性的聚酰胺纤维,可以广泛应用于贴身衣服和运动服等面料制作。
中国专利CN201380037103.9公开了一种皮芯复合纤维,芯层不在纤维表面露出,皮层为尼龙6,芯层为尼龙6的聚醚嵌段酰胺共聚物,即芯层为聚醚改性的尼龙6,具有吸湿性、抗静电性和接触冷感性。但是通过其实施例的数据,比如说实施例2中显示在芯部和皮部的面积比为1/2时,其吸湿率差为7.7%,初期摩擦带电压为1830V,可以看出其吸湿性、抗静电性仍需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吸湿性、抗静电性的高强度芯鞘复合纤维。更进一步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吸湿性、抗静电性和耐黄变性的高强度芯鞘复合纤维。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芯鞘复合纤维,由芯层和鞘层组成,其中芯成分为嵌段酰胺共聚物,嵌段酰胺共聚物中至少含有聚已内酰胺结构单元、对苯二甲酸结构单元和聚乙二醇结构单元,鞘成分为聚酰胺;芯成分与鞘成分的复合组成比例为10/90~70/30。
本发明的芯鞘复合纤维,优选芯成分嵌段酰胺共聚物中还含有双酚-A聚氧乙烯醚结构单元。
本发明的芯鞘复合纤维,优选鞘成分聚酰胺为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56或聚酰胺610中的一种,更优选鞘成分聚酰胺为聚酰胺6。
本发明的芯鞘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是将至少由已内酰胺、对苯二甲酸和聚乙二醇共聚合得到的嵌段酰胺共聚物作为芯成分,将聚酰胺作为鞘成分,芯鞘成分复合比为10/90~70/30,使用芯鞘复合纺丝组件,进行纺丝、后加工,制得芯鞘复合纤维。
本发明的芯鞘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优选将至少由已内酰胺、对苯二甲酸、聚乙二醇和双酚-A聚氧乙烯醚共聚合得到的嵌段酰胺共聚物作为芯成分,将聚酰胺作为鞘成分,芯鞘成分复合比为10/90~70/30,使用芯鞘复合纺丝组件,进行纺丝、后加工,制得芯鞘复合纤维。
使用本发明的芯鞘复合纤维得到的纺织品。
本发明的芯鞘复合纤维及其制得的织物具有优异的吸湿性、抗静电性、耐黄变性,强度高。特别是织物,具有良好的手感,可应用于贴身衣服和运动服面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芯鞘复合纤维由芯层和鞘层组成,其中芯成分为嵌段酰胺共聚物,嵌段酰胺共聚物中至少含有聚已内酰胺结构单元、对苯二甲酸结构单元和聚乙二醇结构单元,鞘成分为聚酰胺;芯成分与鞘成分的复合组成比例为10/90~70/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83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