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析电网独立控制区运行方法以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1972.8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52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岩;沙立成;张璇;范新桥;孙健;王海云;杨楠;张再驰;常乾坤;陈茜;钱叶牛;贾东强;王存平;闻宇;李子衿;迟忠君;师恩洁;袁清芳;张印宝;王永;周运斌;潘轩;张天辰;姚玉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4 | 分类号: | H02J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张永明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析 电网 独立 控制区 运行 方法 以及 装置 | ||
1.一种分析电网独立控制区运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统计多个时间周期内的负荷扰动信息,得出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
根据所述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和机组旋转备用容量,确定负荷的下发周期,其中,通过电网的最大负荷和电网内容量参数和受阻电力来确定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
基于所述负荷的下发周期和所述负荷扰动水平,获取联络线考核标准;
基于所述联络线考核标准计算得到联络线考核电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统计多个时间周期内的负荷扰动信息,得出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包括:
统计任意一个时间周期内在同一时刻或同一时间段内的负荷总量;
根据所述任意一个时间周期内在同一时刻或同一时间段内的负荷总量,计算得到每个时间周期内的负荷均值,得到负荷序列;
获取所述负荷序列中任意两个相邻时间周期内的负荷变化率,其中,最大的负荷变化率为所述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任意一个时间周期内在同一时刻或同一时间段内的负荷总量,计算得到每个时间周期内的负荷均值,得到负荷序列,包括:
分别以日、周和月为时间周期计算对应的负荷均值,得到由每个时间周期内的负荷均值构成的负荷曲线;
根据所述负荷曲线,分析每月、周和日的最大负荷扰动百分比的变化趋势,得到负荷序列,其中,所述负荷序列包括多个相邻的负荷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以日、周和月为时间周期计算对应的负荷均值,得到由每个时间周期内的负荷均值构成的负荷曲线,包括:
基于每15分钟的历史负荷扰动数据,统计负荷最大变化百分比得出相对应点数的负荷曲线,其中,所述点数包括:16点、32点、48点和96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电网的最大负荷和电网内容量参数和受阻电力来确定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包括:
根据所述电网的最大负荷和联络线外受可调电力,以及网内装机容量、检修容量和受阻电力,确定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
其中,所述电网的机组旋转备用容量Pr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Pr=(PG-Pmaint-Pblock)+PTL-Pmax,
其中,Pr为机组旋转备用容量,PG为装机容量,Pmaint为检修容量,Pblock为受阻电力,PTL为区外可调电力,Pmax为最大负荷,各量的单位均为MW。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和机组旋转备用容量,确定负荷的下发周期,包括:
根据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分别设置以月、周、日为周期统计的最大负荷扰动水平,判断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是否平衡电网负荷波动,以及机组调节速率是否满足调节要求从而确定所述负荷的下发周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和机组旋转备用容量,确定负荷的下发周期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负荷的下发周期之后,减小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并分析不同的所述联络线考核标准和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确定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的边界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和机组旋转备用容量,确定负荷的下发周期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分析网内发电机组跳机对不同负荷控制模式效果的影响,选取容量相对较大的机组跳闸,验证所述机组跳闸扰动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197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将UPS进行集群管理参与电网功率调整的方法
- 下一篇:智能调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