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等效评价因子的红外多目标威胁排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9153.8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02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黄富瑜;周冰;张帅;李刚;沈学举;徐春梅;华文深;应家驹;陈玉丹;刘杰;鲁军;任宏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10 | 分类号: | G06F17/10;G01J5/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胡澎 |
地址: | 050003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等效 评价 因子 红外 多目标 威胁 排序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等效评价因子的红外多目标威胁排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选取目标在红外系统中的威胁指标并计算模糊隶属度,b、分析针对单个目标,构造多等效评价因子的对比矩阵,c、依据最小二乘的最优约束规划原则,求取针对单个目标的n个等效评价因子的评估值,d、利用熵值法最终确定、计算各等效评价因子在评估体系中的熵权,e、计算、评估目标在红外系统的威胁评估体系中的威胁度,并进行排序,重点关注威胁程度高的目标。本发明可通过红外系统获取的实际参数直接进行评估,提高了目标威胁评估的快速性;根据目标运动状态调整威胁指标权重,降低了主观判断所带来的不准确性,进一步加深了红外系统在重点目标提取与判别等方面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红外系统实际参数的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等效评价因子的红外多目标威胁排序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威胁评估技术多以雷达为载体开展研究,以雷达获取的多种空中飞行参数为参考,包括飞行速度、航向、目标类型等,以对被测目标进行威胁评估,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多属性决策方法、模糊逻辑方法、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层次分析法等具有良好的评估效果。
上述方法在实际应用时,难以保证能够获取所有要求的威胁指标,故需要考虑信息的模糊性。而传统层次分析法中人为对比赋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故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同时,雷达侦测属于主动探测方式,在使用时易被“反制”,即敌方目标可根据雷达波逆向追踪雷达位置,从而对我方雷达造成威胁。
红外系统作为一种被动测距方式,隐蔽性更好、系统体积较小、可在雷达盲区等情况下代替雷达工作,应用价值也很高。为进一步提高红外系统在敌我目标识别、重点威胁目标提取等方面的作用效果,引入雷达探测中威胁评估排序的解决思路。但是,目前针对红外系统中的目标威胁评估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目标实际运动状态来分析的。而在实际使用中,目标实际运动参数的获取并非易事,同时,图像中目标信息转换为实际参数的过程中不仅消耗了时间,而且转换过程中的精度也不易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基于等效评价因子的红外多目标威胁排序方法,以解决红外系统中多目标不易识别和识别不准的问题,由此提高红外系统在重点目标识别和提取等军事应用中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等效评价因子的红外多目标威胁排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目标在红外系统中的威胁指标并计算模糊隶属度:
a-1、按下式计算距离等效因子隶属度:
式中,H为目标在探测像面上的灰度平均值,a=-6×10-5。
目标与系统距离表征了目标的辐射强度及攻击时间,距离越短,威胁程度越大。在红外系统中利用目标的灰度值来等效目标与系统的距离,灰度值越高,目标距离越近或目标辐射较强,说明目标的威胁程度越高;灰度值越低,目标距离越远或目标辐射较弱,说明目标的威胁程度越低。
a-2、按下式计算径向速度等效因子隶属度:
y2(dH)=1-ebdH
式中,dH为目标的灰度变化率大小,b=-0.1。
目标径向速度表征了目标距离红外系统远近的快慢,其逼近速度越大,威胁程度越大,远离速度越大,威胁程度越小。在此利用红外图像中目标灰度变化率来等效目标径向速度,灰度变化率为正值,说明目标逼近,数值越大,逼近速度越大,威胁程度越高;灰度变化率为负值,说明目标远离,数值越大,远离速度越大,威胁程度越低。
a-3、按下式计算切向速度等效因子隶属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91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书柜(三门61921)
- 下一篇:一种针灸力反馈形变模型的建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