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评价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54895.X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6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甄新平;杨军卫;沈国平;田凌燕;王兰娟;熊春珠;肖家治;李静;王华;魏军;许孝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陶敏;黄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样 残渣油 热转化 收率 供热量 重油 修正 优化工艺操作 参数提供 延迟焦化 参考 残炭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评价方法和系统。本发明的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相同条件下对相同质量的参考样和第一待测样同时进行热转化,得到各自的残渣油收率;在上述相同条件下对相同质量的参考样和第二待测样同时进行热转化,得到各自的残渣油收率和经修正的第二待测样残渣油修正收率;分别测定第一待测样和第二待测样的残炭值,得到各自的残渣油极限收率;根据第一待测样的残渣油收率与残渣油极限收率的差值和第二待测样的残渣油修正收率与残渣油极限收率的差值,评价第一待测样与第二待测样热转化所需供热量。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能够评价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从而为不同原料的延迟焦化优化工艺操作参数提供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延迟焦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评价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延迟焦化是一种热裂化工艺,主要目的是将高碳的残油(重油)转化为轻质油。延迟焦化利用重油在热转化深度较低时不易出现结焦前体物的特性,在焦化加热炉管内获得重油轻质化所需要的热量,然后在焦炭塔内完成焦化反应(即热转化/热反应)。在延迟焦化工艺中,由于原料来源及性质复杂多样,在加工不同重油原料时,往往需要重新调整工艺操作参数;同时,由于重油热转化过程较为复杂,通常难以从理论上直接确定最优的工艺操作参数。
在重油热转化过程中,实际供热量与转化产品的分布存在直接关系。针对同一焦化原料,焦化反应供热量过小,会导致焦化反应不完全,焦炭中低挥发份含量过高,液体收率严重降低;而焦化反应供热量过大,会导致生成的焦炭太硬,不仅影响水力除焦,此外加热炉炉管及转油线更易于结焦,从而影响焦化装置的开工周期。因此,需要对焦化原料的热转化所需供热量进行评价,从而为不同原料的延迟焦化优化工艺操作参数提供依据。
传统评价方式在参考常规重油物性参数的基础上,依靠经验确定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然而,由于重油组成及热反应行为极其复杂,常规以沥青质、残炭、密度等表征重油劣质程度的物性参数,难以表征重油金属含量、硫氮含量、胶质含量等重油分子结构特征对热转化反应特性的影响。因此,亟待建立一种评价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的通用方法,以便为不同原料的延迟焦化优化工艺操作参数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评价方法和系统,其能够评价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从而为不同原料的延迟焦化优化工艺操作参数提供了依据。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油热转化所需供热量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相同条件下对相同质量的参考样和第一待测样同时进行热转化,得到参考样残渣油收率d1和第一待测样残渣油收率a;
在上述相同条件下对相同质量的参考样和第二待测样同时进行热转化,得到参考样残渣油收率d2、第二待测样残渣油收率b和第二待测样残渣油修正收率c,其中c=b-(d2-d1);
分别测定第一待测样和第二待测样的残炭值,得到第一待测样残渣油极限收率d和第二待测样残渣油极限收率e;
根据第一待测样残渣油收率a与第一待测样残渣油极限收率d的差值a-d和第二待测样残渣油修正收率c与第二待测样残渣油极限收率e的差值c-e,评价第一待测样与第二待测样热转化所需供热量。
在本发明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参考样、第一待测样、第二待测样等各样品均为重油样品;特别是用于延迟焦化的重油原料。
在本发明中,相同条件主要指的是相同的供热量,即对各样品进行热转化时提供相同的供热量;具体地,可以采用相同的加热方式对各样品进行热转化,从而保证各样品在进行热转化时提供相同的供热量。对上述相同条件的实现方式不作严格限制,只要能够保证上述条件相同即可;例如,可以通过同一加热器对用于各样品热转化的各反应器同时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上述相同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48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体核磁自动原位反应分析测试系统
- 下一篇:冷热疲劳测试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