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控温电伴热带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61030.6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1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贻连;卜基峰;陈更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56 | 分类号: | H05B3/56;H05B3/1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屈科辉,傅磊 |
地址: | 239354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控 温电伴 热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伴热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控温电伴热带。
背景技术
电伴热带是一种新型高科技产品,其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应用领域以来,广泛应用于液态物体在管道中输送和罐体的防冻保温、维持工艺温度、加热公路、坡道、人行横道、屋檐及地板等。电伴热带通常分为并联式电伴热带和串联式电伴热带,并联式电伴热带的电阻丝采用并联连接方式,单位长度的发热量恒定,输出功率不受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但是现有技术中并联电伴热带结构都比较复杂,成本较高,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控温电伴热带。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控温电伴热带,包括PTC材料芯体,PTC材料芯体内设有沿着电缆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伴热线芯、第二主伴热线芯、副伴热线芯,第一主伴热线芯、第二主伴热线芯、副伴热线芯并排布置且副伴热线芯位于第一主伴热线芯、第二主伴热线芯之间,第一主伴热线芯由第一导体和第一碳素纤维束绞合而成,第一导体外周包裹有第一导电复合材料,第一主伴热线芯外周包覆有第一半导电中间层;第二主伴热线芯由第二导体和第二碳素纤维束绞合而成,第二导体外周包裹有第二导电复合材料,第二主伴热线芯外周包覆有第二半导电中间层;副伴热线芯由第三导体与第三碳素纤维束绞合而成,第三导体外周包裹有第三导电复合材料,副伴热线芯外周包覆有第三半导电中间层;PTC材料芯体外周包裹有内护套绝缘层,内护套绝缘层外周包裹有防水保温层,防水保温层外周包裹有编织屏蔽层,编织屏蔽层外周包裹有外护套层。
优选的,副伴热线芯位于第一主伴热线芯与第二主伴热线芯连线的中点位置。
优选的,第一导电复合材料、第二导电复合材料、第三导电复合材料均采用炭黑制成。
优选的,第一半导电中间层采用均聚物加炭黑制成;所述第一半导电中间层按照质量份数包含下列组分:20-40份聚乙烯、25-50份聚异丁烯、25-50份炭黑、1-3份硬脂酸、0.5-1份防老剂。
优选的,第二半导电中间层采用均聚物加炭黑制成;所述第二半导电中间层按照质量份数包含下列组分:20-40份聚乙烯、25-50份聚异丁烯、25-50份炭黑、1-3份硬脂酸、0.5-1份防老剂。
优选的,第三半导电中间层采用均聚物加炭黑制成;所述第三半导电中间层按照质量份数包含下列组分:20-40份聚乙烯、25-50份聚异丁烯、25-50份炭黑、1-3份硬脂酸、0.5-1份防老剂。
优选的,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单丝编织网叠置而成,编织密度不小于88%。
本发明中,PTC材料芯体具有正温度系数性能,在伴热电缆的工作中,当电源接通时,伴热电缆在低温时,PTC芯体材料遇冷收缩,电阻变小,发热功率增大,使温度上升;在高温时,PTC芯体材料受热膨胀,电阻变大,发热功率减小,使温度降低。本发明第一主伴热线芯、第二主伴热线芯、副伴热线芯均由导体与碳素纤维束绞合而成,并在各导体外包覆导电复合材料,可以提高电极与PTC材料芯体之间的附着力,以此提高电极与PTC材料芯体之间的接触电阻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自控温电伴热带的稳定性。本发明通过在第一主伴热线芯、第二主伴热线芯、副伴热线芯分别包覆第一半导电中间层、第二半导电中间层、第三半导电中间层,第一半导电中间层、第二半导电中间层、第三半导电中间层的体积电阻率介于电极材料与发热体材料之间,通电时,第一半导电中间层、第二半导电中间层、第三半导电中间层能够缓和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第三导体之间的温度梯度,热膨胀率依次减小,进一步提高自控温电缆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控温电伴热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控温电伴热带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发明提出一种自控温电伴热带,包括PTC材料芯体1。
PTC材料芯体1采用碳添加的导电塑料制成,PTC材料芯体1内设有沿着电缆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伴热线芯2、第二主伴热线芯3、副伴热线芯4,第一主伴热线芯2、第二主伴热线芯3、副伴热线芯4并排布置且副伴热线芯4第一主伴热线芯2与第二主伴热线芯3连线的中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10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会议多媒体近距离操作的实现方法
- 下一篇:终端状态判断方法、装置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