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嵌缝油膏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1853.9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94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杨玉峰;李中邵;张磊;欧阳幼玲;贺航;陈迅捷;陈真;何方胜;刘铁思;王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L19/00;C08L95/00;C08L93/04;C08L23/12;C08K5/098;C08K3/00;C08K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吴贵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膏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嵌缝油膏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计,形成嵌缝油膏的原料包括:20~40份的石油沥青、10~30份的聚氨酯颗粒、10~30份的橡胶粉、15~40份的填料及1~2份的增粘剂。该嵌缝油膏的原料中,石油沥青、聚氨酯颗粒、橡胶粉和增粘剂的同时使用赋予了嵌缝油膏良好的塑性、耐热性和耐寒性。同时,其延伸率大,粘结性能强。加入填料,能够提高嵌缝油膏的粘结强度。除此以外,本发明中的嵌缝油膏采用的原料均无毒无害,较为环保,且这些原料的成本较低。总之,本发明提供的嵌缝油膏兼具环保和高性价比的特征,非常适合各种新旧混凝土面板、渡槽、隧道、桥梁、堤坝、车道和地下室等混凝土构筑物的嵌缝防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嵌缝油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使建(构)筑工程中各种构件的接缝能够形成连续体,并具有不透水性与气密性,一般均需进行密封处理。因此,要求密封材料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具有优良的粘结性、施工性、抗下垂性,使被粘结物之间形成防水连续体;第二,具有良好的伸缩性,能经受建筑构件因温度、湿度、风力、地震等引起的接缝变形;第三,具有耐侯性、耐水性,在室外长期经受日照、雨雪寒暑等条件的作用下,能保持长期的粘结性与拉伸压缩性能。
密封材料一般可分为定型密封材料(密封条和压条等)和非定型密封材料(密封膏或嵌缝膏等)两大类。其中不定型密封材料按原材料及其性能可分为三类:
塑性密封膏:以改性沥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其价格低,具有一定的弹塑性和耐久性,但弹性差,延伸率也较差。因此这类密封材料的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下;
弹塑性密封膏:有聚氯乙烯胶泥及各种塑料油膏。它们的弹性较低,塑性较大,延伸性和粘结力较好,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但是,由于这类油膏主要以煤焦油为基料、苯类溶剂为稀释剂,污染环境,已被限制或禁止使用;
弹性密封膏:由聚硫橡胶、有机硅橡胶、氯丁橡胶、聚氨酯和丙烯酸萘为主要原料制成,包括硅酮类密封胶、聚硫类密封胶、聚氨酯类密封胶、丙烯酸酯类密封胶、丁基类密封胶等。这类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属中、高档密封材料。但其价格偏高,使用年限在20左右。
从90年代始,我国建筑密封材料发展迅速,按年产量计算,高档产品占2~5%,低档产品占95%以上。近年来,高档密封材料发展较快,尤其是硅类密封材料应用有所发展,但由于成本的原因,总的消耗还是较低。因此,现阶段,开发既环保且性价比较高的嵌缝油膏是很现实的迫切需求。
目前改性沥青嵌缝油膏主要品种有丁基橡胶改性沥青密封膏、SBS改性沥青密封膏、再生橡胶改性沥青油膏等。这类改性沥青密封膏大多为不同的聚合物单独改性沥青,这些聚合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改善沥青密封膏的性能,如适量的SBS可改善油膏的高温抗流动性,丁基橡胶可以改善油膏的低温柔韧性,橡胶粉可以提高油膏的弹性等。但单一改性存在局限性,不能使改性沥青密封膏的总体性能得到全面提升,因而复合改性沥青嵌缝油膏是目前的研究趋势。
针对目前对环保及高性价比的嵌缝油膏的迫切需求,有必要开发一种能够满足此条件的嵌缝油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缝油膏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嵌缝油膏的环保及高性价比无法兼得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嵌缝油膏,按重量份计,形成嵌缝油膏的原料包括:20~40份的石油沥青、10~30份的聚氨酯颗粒、10~30份的橡胶粉、15~40份的填料及1~2份的增粘剂。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计,石油沥青包括:10~20份的10#石油沥青和10~20份的90#石油沥青。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计,嵌缝油膏的原料还包括:0~1份的增韧纤维、0~2份的软化剂及0~1份的稳定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18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