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转式磁流变阻尼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68363.1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5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国;刘志波;倪智宇;谢华龙;冯靖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9/12 | 分类号: | F16F9/12;F16F9/53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转 流变 阻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尼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回转式磁流变阻尼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阻尼器一般由油缸、活塞、活塞杆、磁流变液和导杆组成,活塞可在油缸内作往复直线运动,活塞上开有小孔或活塞与油缸之间留有间隙来作为阻尼孔,油缸内装满磁流变液。当载荷改变产生冲击时,驱动活塞在油缸内往复直线运动,使磁流变液通过活塞上的小孔或活塞与油缸之间的间隙;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输入电流的强度来改变磁场强度,进而改变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强度,实现对阻尼力矩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磁流变液会产生大量热量,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小并迅速衰减结构振动,实现减振耗能的目的。
目前的磁流变阻尼器在结构上大部分还是以活塞杆式为主,其长度尺寸较大,在空间狭小的地方安装受到体积限制。而使用阻尼效果较差的小型阻尼器,容易导致展开部位不能达到减振设计要求;活塞杆直线往复运动的特性又不太适用于旋转式展开机构的减振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以活塞杆式为主的磁流变阻尼器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转式磁流变阻尼器。该回转式磁流变阻尼器可适用于旋转式展开结构的减振中,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实现对阻尼力的半主动控制,可得到更强的阻尼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转轴、左端盖、壳体、励磁线圈、铜圈、阻尼盘片及右端盖,其中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密封连接有左端盖和右端盖,所述转轴依次由该左端盖、壳体、右端盖穿过,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阻尼盘片容置于壳体内,并与所述转轴连动、随转轴旋转,该阻尼盘片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留有阻尼间隙,在所述壳体上开有与该阻尼间隙相连通、向阻尼间隙内注入磁流变液的注射孔,所述阻尼间隙内的磁流变液通过转轴与壳体之间设置的油封密封;所述壳体内设有铜圈,该铜圈位于阻尼盘片的外围,并与所述壳体密封接触,所述铜圈的外表面上绕有励磁线圈,通过该励磁线圈接入外加电流将所述阻尼间隙中的磁流变液分散的粒子沿着磁场方向形成粒子链,所述阻尼盘片随转轴做旋转运动切割粒子链,实现对阻尼力矩的控制;
其中:所述壳体分为左壳体及右壳体,该左壳体与右壳体的内侧分别留有容置阻尼盘片、铜圈及励磁线圈的空间;所述阻尼盘片与左壳体和内表面之间、右壳体的内表面之间以及铜圈之间均留有间隙,这些间隙即为所述阻尼间隙;所述注射孔开设在左壳体或右壳体上;所述铜圈的内表面与左壳体及右壳体之间分别通过密封圈密封,该铜圈与所述左壳体之间的密封圈和与所述右壳体之间的密封圈分别位于所述阻尼间隙的外侧;
所述阻尼盘片为中间开孔的圆盘形,与所述转轴键连接,该阻尼盘片中间孔的左右两侧边缘沿轴向向外延伸、形成凸缘,两侧的所述凸缘上均套有与壳体内表面实现密封的油封;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壳体转动连接,在该转轴上套设有隔磁环,通过所述左端盖、右端盖、转轴上的轴肩、阻尼盘上的凸缘、隔磁环及轴承内外圈定位转轴与阻尼盘片的轴向位置。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可以实现对机构减振的半主动控制,达到更好的减振效果。
2.本发明本身结构就是回转式,可以适用于旋转式展开机构的减振中。
3.本发明可以实现更强的阻尼控制,具有更宽范围的可调阻尼力矩,且较小的电流即可实现较大的阻尼力矩。
4.本发明结构紧凑,构件简单,易于实现加工和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其中:1为平键,2为转轴,3为深沟球轴承,4为左端盖,5为油封,6为注射孔,7为左壳体,8为励磁线圈,9为右壳体,10为铜圈,11为密封圈,12为阻尼盘片,13为阻尼间隙,14为右端盖,15为隔磁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包括包括转轴2、左端盖4、油封5、壳体、励磁线圈8、铜圈10、阻尼盘片12、右端盖14及隔磁环,其中壳体分为左壳体7及右壳体9,通过螺栓固接,右壳体9的外侧直径大于其他部分的直径、形成用于连接的法兰,在法兰上沿圆周方向均布有多个螺栓孔,用于阻尼器整体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83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