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机动车辆的驱动电机供应电力的电池的充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71421.6 | 申请日: | 2016-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2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陈绍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益联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B60L3/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神州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4 | 代理人: | 王志强 |
地址: | 510264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器 电池 充电状态 供应电力 机动车辆 驱动电机 自动关断 锂电池 输出 电池充电信号 有效使用寿命 控制充电器 保护功能 关断系统 充满电 通断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机动车辆的驱动电机供应电力的电池的充电器,用于锂电池充满电以及不接电池时自动关断充电器输出;本系统通过检测充电器的电池充电信号来判断电池的充电状态,再由关断系统控制充电器输出的通断;本系统通过识别充电器充电状态,自动关断充电器输出的方式来实现保护功能,极大的增强了充电器的安全性和锂电池有效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充电器的空载关断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充电器输出端不接电池或接电池但电池已充满时使充电器输出为0伏的空载关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动力电池充电器不接电池上电时,充电器输出端仍然会有一定电压,若输出短路,充电器会因短路过流而损坏,若此时接入电量过低的电池,充电器会以很大的电流对其充电,容易造成电池的过流高温或膨胀漏液,损坏电池。充满后,充电器仍会以小电流对电池进行长时间持续充电,有电池过压的危险。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机动车辆的驱动电机供应电力的电池的充电器,其通过智能控制器实时检测动力电池充电器输出端电压和充电状态信号,通过继电器来实现控制充电器输出通断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机动车辆的驱动电机供应电力的电池的充电器,包括含有控制算法程序的智能控制器1,稳压电源模块2,电压采集模块3和输出控制模块4。
作为本发明专利优选实施例:
所述的智能控制器1包括单片机U1和其内部含有如下控制算法流程的程序:程序开始,系统初始化,配置I/O口,断开输出使输出电压为0伏,启动模数转换器,采集并转换充电器输出端模拟电压值为数字量并进行中值滤波,采集并转换充电器充电状态信号的模拟电压值为数字量并进行中值滤波,判断此时输出是否已经处于断开状态(输出电压为0伏状态)。在断开状态,若检测到的充电器输出端模拟电压值在最低电压阀值和充满电压阀值之间,则闭合充电器输出,否则断开充电器输出;不在断开状态,若检测到充电器充电状态信号为未充满,则闭合充电器输出,否则断开充电器输出。然后返回采集转换充电器输出端电压和充电器充电状态,再对充电器输出端是否断开、充电器输出端电压与设定阀值电压大小和充电器充电状态进行判断,以再次控制充电器输出端的关断和闭合,如此循环运行。
所述的稳压电源模块2,7至30伏的直流电VCC+经电容C1滤波后,接至电源稳压器U1的输入端;电源稳压器U1的接地端接地,输出端经电容C2、C3滤波后,给智能控制器1和输出控制模块4提供稳定的直流工作电压。
所述的电压采集模块3,动力电池充电器输出端电压和充电状态信号分别经两路电阻分压后,转变为智能控制器1可以识别的电压大小,再分别经两个限流电阻接至智能控制器1的具有模数转换功能的两个引脚上,该两引脚连接的接地电容具有滤除杂波、给智能控制器1提供稳定输入电压信号的作用。
所述的输出控制模块4中的三极管基极经电阻R7接至智能控制器1中的一个普通I/O引脚,发射极经智能控制器1接地端接地,集电极接至继电器K1的另一个控制引脚和二极管D1正极;继电器K1的开关连接在充电器输出端之间。
本发明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智能控制器实时检测动力电池充电器输出端电压和充电状态信号,通过继电器来实现控制充电器输出通断的目的
(2)具有不同电压输出的动力电池充电器均能使用本发明所述的空载关断系统对电池和充电器进行过压过流和短路保护;
(3)本发明充满关断一段时间,电池漏电使电压下降到一定阀值时,充电器输出端会自动闭合重新对电池充电。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动力电池充电器的空载关断系统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益联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益联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14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