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附壁式太阳能集热板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71466.3 | 申请日: | 2016-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5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滨州市甲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S10/40 | 分类号: | F24S10/40;F24S10/50;F24S40/46;F24S80/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6600 山东省滨***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附壁式 太阳能 集热板 | ||
附壁式太阳能集热板属于分体式承压太阳能热水器核心部件。针对现行的平板式集热器多是用支架斜置装配于建筑物朝阳墙面,稳定性不好,再者冬季和夏季集热效果悬殊很大;其内置保温层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增加自身重量的弊端。采取超薄化设计,取缔内置保温层,借助现在的建筑物墙面保温层进行附壁式垂直装配,规避稳定性不好和冬夏两季集热效果悬殊的弊端。附壁式太阳能集热板,包括边框、玻璃板、集热芯片、后挡板、进出气压力调节阀、储气囊。附壁式装配稳定性强;集热板垂直安装,冬季和夏季集热效果相当;集热芯片全封闭装配,惰性气体保护不易氧化,寿命更长。
技术领域
该发明属于分体式承压太阳能热水器核心部件的范畴。
背景技术
如今,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因可以和高层匹配安装,逐渐成为太阳能集热器的主流;但经过大量使用可知,现行的平板式集热器多是用支架斜置装配于建筑物朝阳墙面,稳定性不好,再者冬季和夏季集热效果悬殊很大;其内置保温层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增加自身重量。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所述弊端,特设计了这种附壁式太阳能集热板,设计思路是:采取超薄化设计,取缔内置保温层,借助现在的建筑物墙面保温层进行附壁式垂直装配,规避稳定性不好和冬夏两季集热效果悬殊的弊端。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附壁式太阳能集热板,包括边框、玻璃板、集热芯片、后挡板、进出气压力调节阀、储气囊;其特征是:边框由金属型材或高强度塑料型材制成,预留装配固定孔,有支撑和保护作用;玻璃板属于强化处理玻璃,有透光、保温、保护的作用;集热芯片由两片尺寸相同的金属板压合焊接而成,其中一片金属板是平的,另一片金属板上压制流道并在外表面镀涂吸收层,流道进出口处密闭连接进管路接头和出管路接头;后挡板由金属板或玻璃板制成,有保护和密封作用;进出气压力调节阀是可以调节进气阻力和出气阻力的阀体,有调节密闭空间相对压力的作用;储气囊有储存溢出气体的作用;把后挡板、集热芯片和玻璃板紧密叠加在一起,周围密封处理,在一侧边缘处导出集热芯片的进管路接头和出管路接头,固定进出气压力调节阀装配管;四周固定边框,进管路接头、出管路接头和进出气压力调节阀装配管穿出边框;进出气压力调节阀装配到进出气压力调节阀装配管上,进出气压力调节阀的呼吸管与储气囊连接。
如上所述,玻璃板与后挡板之间的夹腔内注入惰性气体,以避免集热芯片及其吸收层接触空气过早氧化;同时,利用惰性气体的低传导性加强集热板保温性能。
如上所述,把进出气压力调节阀的进气阻力调节的大于出气阻力,白天集热芯片吸收热量,玻璃板和后挡板之间的惰性气体受热膨胀,通过进出气压力调节阀的呼吸管溢出进入储气囊;晚上集热芯片温度降低,玻璃板与后挡板之间的夹腔处于负压状态,惰性气体相对稀薄,出现半真空现象,更有利于整体保温;负压过大容易损坏集热板的玻璃板或后挡板,为了避免负压过大,进气压力大于进出气压力调节阀设定的进气阻力时,储气囊中的惰性气体又通过进出气压力调节阀上的呼吸管注入玻璃板和后挡板之间的夹腔,减小负压保护玻璃板和后挡板,不至于整体受损。
如上所述,储气囊贴敷于后挡板背面,边框高出后挡板并设置密封胶条,以利于附壁式装配与墙面紧密结合;储气囊也可以设置于集热板一侧,外加保护罩。
该系统的运行原理是:利用介质循环管路把进管路接头和出管路接头与承压保温水箱的介质室连接,注入导热介质,导热介质就会在集热芯片的流道内和介质室中通过介质循环管路往复循环,把集热芯片吸收的热量传递到介质室,介质室再把热量传递给保温水箱中的水。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附壁式装配稳定性强。2 集热板垂直安装,冬季和夏季集热效果相当。3 集热芯片全封闭装配,惰性气体保护不易氧化,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该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该发明的A-A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滨州市甲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滨州市甲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14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