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边框平板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78077.3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8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永贵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6F3/041;G06F3/04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边框 平板 | ||
技术领域
一种用于平板等大尺寸手持数字设备的边框方案。
背景技术
现有平板边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边框太大,既增加了平板的尺寸,也增加了平板的重量。
发明内容
技术方案:为了克服平板边框太大的问题,本方案通过在平板上设置握持靠点、握持夹点以及防误触屏蔽区,使平板的边框窄化成尽可能窄的平板护边,从而与同尺寸的平板相比,有效显示面积加大,或者与同显示面积的平板相比尺寸和重量都减小,不仅如此,还使平板有了更大的握持自由度,握持位置不再仅仅局限于边框之上。
附图说明
图1之(1)握持夹点;(2)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都处于触按状态时的防误触屏蔽区;(3)平板护边;(4)握持靠点;(2-1)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都处于释放状态时整个触摸屏都是防误触屏蔽区;(5)平板侧握时任务栏位于平板底部;(6)平板底握时任务栏位于平板顶端。图2之(1-2)握持夹点靠边停靠;(2-2)握持靠点处于触按状态而握持夹点处于释放状态时的防误触屏蔽区;(2-3)握持靠点处于释放状态而握持夹点处于触按状态时的防误触屏蔽区;(2-4)握持夹点靠边停靠,且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都处于触按状态时的防误触屏蔽区;(2-5)握持夹点靠边停靠,且握持靠点处于触按状态但握持夹点处于释放状态时的防误触屏蔽区。图3之(2-6)握持夹点靠边停靠,且握持靠点处于释放状态但握持夹点处于触按状态时的防误触屏蔽区;(7)单击或者双击握持靠点,握持靠点吸收握持夹点后停靠在默认位置如左上角,并关闭防误触屏蔽区;(8)无边框平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如图1(1)和(4)在平板的触摸屏上设置握持夹点和握持靠点,使平板的边框窄化成一个尽可能小的护边如(3),不仅去除了平板冗余的边框,而且也为用户摸索到一个合适的握持位提供了方便。图1(1)握持夹点是触摸屏上的一个软屏蔽点,是一个直径约为3—7mm的圆形按钮,具有屏蔽本点除滑动、单击、双击动作以外其他触摸动作的特性。握持夹点可以在触摸握持夹点手指的滑动下移动到触摸屏上的任何位置。握持夹点还具有自动跟踪功能,即当握持夹点处于释放状态时,如果有手指触摸到防误触屏蔽区的任何位置,握持夹点都会自动移动到该手指之下的触摸点。当握持夹点通过滑动或者自动跟踪停靠到触摸屏边线上某点如图2之(1-2)所示时,失去除如(2-5)所示沿边线以外的自动跟踪功能。但此时如果再把它滑到边线内侧,使整个夹点都全部落到触摸屏上且释放,则握持夹点恢复如图2之(2-2)所示在防误触屏蔽区里的自动跟踪功能,当然也包括在防误触屏蔽区里沿触摸屏边线自动跟踪的功能。一般情况下,握持夹点由握持平板的手的拇指来触摸夹捏。这时拇指可以滑动握持夹点,或者先释放夹点然后在合适位置重新触摸触摸屏使夹点自动跟踪到新的夹捏位置,甚至直接悬空手指释放夹点,以方便用户调整握持手位到舒适位置或者挪出捏压区域以供用户操作或浏览。图1(4)为握持靠点,也是触摸屏上的一个软屏蔽点,始终位于触摸屏四周边线的某一点上,为一半圆形或者亚半圆形的按钮,具有屏蔽本点除滑动以及单击或者双击动作以外其他触摸动作的特性。握持靠点可以与握持夹点等大,或者略小。握持靠点与握持夹点的颜色、透明度和阴影等图形特征也可以有所不同。当有手指触摸该点并滑动时,握持靠点跟着移动,如果移动握持靠点的手指释放时,握持靠点不在触摸屏的边线上,则握持靠点自动停靠到最近的触摸屏边线的点上。握持靠点在防误触屏蔽区里,自动跟踪对握持靠点的触按动作,即当触摸触摸屏的手指有部分落在触摸屏边线外侧的边框上时,握持靠点自动移动到该触摸手指之下的触摸按点。一般来说,握持靠点是由握持平板的手的拇指根部凸起在靠压平板边框并接触到触摸屏时自动跟踪到位。握持夹点和握持靠点在自动跟踪时,还可以通过动画表示其移动的轨迹。图(1)中所示的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的位置为触摸屏亮显后,触摸屏上没有任何触摸和触靠动作时的初始位置,约略位于平板左侧的中间和中间偏上的位置。如果是左撇子则位于右侧和右侧靠上的位置。设置防误触屏蔽区,如图1之(2),(2-1)和图2之(2-2),(2-3),(2-4),(2-5)以及图3之(2-6)。防误触屏蔽区的作用是:A、屏蔽防误触屏蔽区内的常规触摸动作;B、把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约束在防误触屏蔽区内;C、把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的自动跟踪功能限制在防误触屏蔽区内;D、屏蔽由于握持平板拇指和拇指根部凸起部分的指纹、掌纹和手指关节等引起的多余触摸动作。防误触屏蔽区的虚线界线为示意用,并不在触屏上实际存在。不同的握持状态,有不同的防误触屏蔽区。图1之(2)为侧握平板,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都被有效触按,且握持夹点完全落在触摸屏内时,防误触屏蔽区的形态、位置和大小。该屏蔽区由能够覆盖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的矩形以及能够充分屏蔽握持平板的手的拇指根部凸起部分的多余触摸动作的矩形叠加而成。前一矩形的长维中轴线与握持靠点圆心和握持夹点圆心的连线重合,该矩形的宽度略大于拇指的宽度。后一矩形与平板边线重叠之长边的中点为握持靠点的圆心,该矩形的长度略为0.7个手掌的宽度,宽度约为0.8个拇指宽;(2-1)为握持夹点和握持靠点都释放时,整个触摸屏都是防误触屏蔽区;图2之(2-2)握持靠点触按,握持夹点释放,防误触屏蔽区为以握持靠点为圆心,以拇指长度为半径的半圆形区域;(2-3)握持靠点释放,握持夹点触按,防误触屏蔽区由以覆盖握持夹点的圆形区域和包含握持靠点的矩形局域组成。圆形区域的直径略大于拇指的宽度。矩形长边的中点为握持夹点与最近触摸屏边线的垂足,矩形的长度小于2个手掌宽度;(2-4)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均被触按,且握持夹点停靠在边线上时的防误触屏蔽区,是一个覆盖两个点的矩形局域。该矩形区域在握持靠点的末端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如图所示给出了10—20mm的余量。该矩形区域的宽度约为1个拇指宽;(2-5)为握持靠点触按,握持夹点释放且停靠在边线上时的防误触屏蔽区,由两个矩形区域叠加而成。较宽的矩形局域覆盖握持靠点,约一个拇指宽,同样要考虑握持靠点后的余量。较窄的矩形区域长度比拇指的长度略长;(2-6)为握持靠点释放,握持夹点触按且停靠在边线上时的防误触屏蔽区,由两个矩形区域叠加而成。较宽的矩形局域覆盖握持夹点,约一个拇指宽。两个矩形的长度相加比拇指的长度加拇指根部凸起的长度略长。说明书附图中有各种防误触屏蔽区的参考尺寸。在(2-3)、(2-5)和(2-6)所示的防误触屏蔽区的悬空靠点或者夹点可以比半圆更小。在(2-4)、(2-5)和(2-6)所示的防误触屏蔽区里,握持夹点只能沿触摸屏边线自动跟踪拇指的触按位置,当然也可以通过滑动拇指来移动它到任意位置,既包括沿边线移动,也可以脱离边线移动。当握持夹点完全脱离边线落在触摸屏上且被释放时,握持夹点恢复在如图2(2-2)所示的防误触屏蔽区内任意点的自动跟踪功能。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当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都释放时,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以及防误触屏蔽区都恢复到初始状态即图1之(1)所示的状态。当不需要用手来握持平板,如用支架来固定平板时,可以双击握持靠点,使握持靠点吸收握持夹点,同时关闭防误触屏蔽区,然后自动停靠到触摸屏上的默认位置,如图3之(7)所示的位置。这时握持夹点消失,整个触摸屏除握持靠点外全部恢复常规触摸功能,握持靠点只有原大的4分之1,甚至可以更小。当需要重新启用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时,可以通过双击停在边线或者边角上如图3之(7)的握持靠点,使握持靠点和握持夹点以及防误触屏蔽区恢复到初始状态即图1之(1)所示的状态。位于图3之(7)的握持靠点也可以用手指滑动到其他合适位置,一般以停靠在边角和边线上为宜。上述握持靠点的双击动作也可以用单击来取代。由握持靠点、握持夹点和防误触屏蔽区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与防误触屏蔽区以外的常规触屏操作包括多点触屏操作相互干扰和妨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永贵,未经李永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80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照片打印功能的电脑显示器
- 下一篇: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及其摄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