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家电设备的工作监控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3510.2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6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任蓬勃;麻百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H02J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电 设备 工作 监控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家电设备的工作监控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根据家庭电网中在同一电路分支上同时工作的多个家电设备分别所需的工作电量,获取电路分支的实际负荷电量;将实际负荷电量与电路分支预设的最大负荷电量进行比较;若实际负荷电量大于最大负荷电量,则向用户发送用电超标提示消息,并根据预设的功率调整方式控制电路分支上的部分家电设备,以使电路分支的实际负荷电量小于最大负荷电量。由此,根据家庭电网中电路分支的负荷能力,控制相关家电设备工作,在保证了家电设备继续提供功能服务的前提下,避免了电路分支超负荷工作,保证了用电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电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电设备的工作监控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在生活中使用的家电设备越来越多,其中,比如空调等大功率的家电设备也逐渐增多。而家庭电网中每个电路的分支所能承受的负荷都是有限的,因而,随着用户家中接入家电设备的增多,尤其是大功率的家电设备的增多,可能会在同一个电路分支的多个家电设备同时运行过程中,导致一些电路分支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引起电线老化严重或直接引起火灾等。
而相关技术中,用户家中的电路走线等在装修完毕后已被固定设置,通常情况下,电路的走线等一经布线完毕,很难更改。因而,如何平衡难以更改的电路走线以及家电设备的增多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家电设备的工作监控方法,该方法根据家庭电网中电路分支的负荷能力,控制相关家电设备工作,在保证了家电设备继续提供功能服务的前提下,避免了电路分支超负荷工作,保证了用电安全。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家电设备的工作监控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家电设备的工作监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家庭电网中在同一电路分支上同时工作的多个家电设备分别所需的工作电量,获取所述电路分支的实际负荷电量;将所述实际负荷电量与所述电路分支预设的最大负荷电量进行比较;若所述实际负荷电量大于所述最大负荷电量,则向用户发送用电超标提示消息,并根据预设的功率调整方式控制所述电路分支上的部分家电设备,以使所述电路分支的实际负荷电量小于所述最大负荷电量。
本发明实施例的家电设备的工作监控方法,根据家庭电网中在同一电路分支上同时工作的多个家电设备分别所需的工作电量,获取电路分支的实际负荷电量,将实际负荷电量与电路分支预设的最大负荷电量进行比较,若实际负荷电量大于最大负荷电量,则向用户发送用电超标提示消息,并根据预设的功率调整方式控制电路分支上的部分家电设备,以使电路分支的实际负荷电量小于最大负荷电量。由此,根据家庭电网中电路分支的负荷能力,控制相关家电设备工作,在保证了家电设备继续提供功能服务的前提下,避免了电路分支超负荷工作,保证了用电安全。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家电设备的工作监控方法,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设的功率调整方式控制所述电路分支上的部分家电设备,包括:根据预设的分时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电路分支上的部分家电设备分时工作,以使所述电路分支的实际负荷电量小于所述最大负荷电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设的功率调整方式控制所述电路分支上的部分家电设备,包括:将所述电路分支上的部分家电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更改为低功率工作模式,以使所述电路分支的实际负荷电量小于所述最大负荷电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将所述实际负荷电量与所述电路分支预设的最大负荷电量进行比较之前,还包括:扫描分析所述家庭电网的电路设计图,获取每段电路分支的最大负荷电量;或者,获取用户输入的每段电路分支的最大负荷电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35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