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的侧部检测定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6202.5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7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董浩;周宁森;盛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中奥离合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华华 |
地址: | 4015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机构 翼子板 检测 内板 发动机舱 焊接装置 夹持定位机构 夹持机构 底座上表面 前后方向 相对设置 内侧边 外侧边 两组 前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的侧部检测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检测定位机构包括在前部检测定位机构后方的底座上表面沿前后方向的两侧方相对设置的两组翼子板内板用夹持定位机构,其中每组所述翼子板内板用夹持定位机构均包括翼子板内板外侧边用夹持机构、翼子板内板内侧边用夹持机构和翼子板内板用精度检测机构。本发明的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的侧部检测定位机构具有结构紧凑合理,使用起来较为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舱检测或/和焊接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的侧部检测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代轿车的车身从受力角度来看,主要分为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本技术方案仅针对承载式车身进行研发,故适用对象仅为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如图1所示)也称为整体式车身,是一种将车架与车身合二为一的整体箱形结构,没有独立的车架。底盘各部件是直接装配在车身上,汽车所承受的各种载荷,包括质量载荷、驱动力、制动力以及来自不同方向的冲击、振动等都由车身承受,故称之为“承载式车身”。
承载式车身的前车身主要包括有发动机舱,发动机舱主要用于安装发动机和变速器等总成,发动机舱不仅要确保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对位置准确度、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发动机舱(如图2所示)主要由位于前车身前部的散热器上支架与前横梁、位于前车身中部的前左翼子板内板与前右翼子板内板和位于前车身后部的前围板之间焊接而成。
目前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公告号为CN100548776C,名为“发动机舱的检测装置”的技术方案(申请日:2004年7月30日)对发动机舱进行检测,且该技术方案的检测范围主要是用于判断发动机舱的内部空间机构是否合理,是否会对发动机与变速器形成干涉等内容;然而,随着计算机辅助开发设计技术的进步,如今通过计算机已能够对上述检测范围的内容进行真实科学的测算,大幅提高汽车开发的效率。故上述“发动机舱的检测装置”的技术方案在今日看来显得较为落后。
对于发动机舱的检测应重点落在针对各块钣金件的加工精度的检测,以及确保各块钣金件之间焊接后的结构焊接精度上。
基于此,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不仅能够对发动机舱的钣金件进行检测,还能够用于对钣金件进行夹持定位的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进而能够更为快速地对发动机舱的钣金件进行检测并焊接加工。该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包括一块整体呈矩形结构的底座;底座的上表面由前往后依次安装有前部检测定位机构、侧部检测定位机构和后部检测定位机构;其中,前部检测定位机构用于夹持定位散热器上支架和前横梁;侧部检测定位机构用于夹持定位前左翼子板内板和前右翼子板内板;后部检测定位机构用于夹持定位前围板;前部检测定位机构为沿底座上表面的前侧边长度方向布置;侧部检测定位机构布置于前部检测定位机构后方的底座上表面两侧方位置;后部检测定位机构布置于侧部检测定位机构后方的底座上表面,且为沿底座的后侧边长度方向布置。
但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紧凑合理,使用起来较为方便的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的侧部检测定位机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考虑进一步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合理,使用起来较为方便的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的侧部检测定位机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考虑进一步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发动机舱检测焊接装置的侧部检测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检测定位机构包括在前部检测定位机构后方的底座上表面沿前后方向的两侧方相对设置的两组翼子板内板用夹持定位机构,其中每组所述翼子板内板用夹持定位机构均包括翼子板内板外侧边用夹持机构、翼子板内板内侧边用夹持机构和翼子板内板用精度检测机构;
所述翼子板内板外侧边用夹持机构包括连接座、支撑架、支撑架推动用气缸、翼子板内板外侧边用夹持气缸、翼子板内板外侧边用夹持气缸支撑块、翼子板内板外侧边用上夹持块和翼子板内板内侧边用下夹持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中奥离合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中奥离合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6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