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海滨锦葵的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1050.8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34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王保全;齐安国;乔丽芳;邓中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潘宏伟 |
地址: | 453003 河南省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海滨 锦葵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生物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海滨锦葵的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混合土、制备营养土、制备营养钵、种子预处理、播种、移栽、施肥以及收割。本发明的基于海滨锦葵的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法能够提高海滨锦葵的成活率,并且生长出的海滨锦葵更为健壮,能够高效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和镉,其对重金属铅和镉的吸收率要比普通栽培的海滨锦葵吸收率提高7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海滨锦葵的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目前,铅镉污染为最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其污染土壤修复是一个难点问题。重金属铅镉污染潜伏期长,危害呈慢性积累,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且一旦污染环境,残存时间长,就不易从环境中除去。
目前采用的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对于污染面积较小,污染程度较重的土壤修复效果较好。但是,物理或化学修复技术价格昂贵,难以大规模推广,且容易破坏场地土壤结构,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并可能带来二次污染。此外,植物修复因成本低、环境友好、行之有效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个体矮小,生长缓慢,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足够的生物量,导致修复周期较长,从而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海滨锦葵(Kosteletzkya virginica)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耐盐经济植物,属于锦葵科海滨锦葵属,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含盐沼泽地带。目前没有发现海滨锦葵应用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报道,但是相对于其它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植物来说,海滨锦葵的个体高大,生长周期短,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生物量,并表现出极强耐盐碱、耐水涝、耐重金属污染的特性,因此,尝试将其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海滨锦葵的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法,解决了现有的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价格昂贵、修复周期长、容易破坏场地结构、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带来二次污染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海滨锦葵的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制备混合土:将河沙、腐植土、园土分别捣碎后按照3:3:4的质量比混合均匀,过网孔直径为2mm的筛,得到混合土;
步骤2,制备营养土:往每千克混合土中添加25g菌根菌剂、20ml解磷菌剂,混合均匀,得到营养土;
步骤3,制备营养钵:将营养土装入外径9cm,高9cm的育苗钵中,得到营养钵;
步骤4,种子预处理:挑选籽粒饱满、种皮色泽好的海滨锦葵种子,将其在水中浸泡两天后取出,备用;
步骤5,播种:将步骤4中浸泡后的海滨锦葵种子播种于步骤3的营养钵中,播种完毕后覆土,淋足水分,待海滨锦葵出苗且展开2片真叶时,每5天往叶面喷施浓度为0.5mmol/L的EDTA溶液一次,连续喷施3次;
步骤6,移栽:当海滨锦葵幼苗苗高达到15-20cm时,将幼苗连带土团从营养钵中取出,移栽到被铅、镉污染的土壤中;
步骤7,施肥:海滨锦葵幼苗移栽时往海滨锦葵幼苗根部土壤内施加菌根菌剂,施加量为10-20g/株,然后每20-30天往海滨锦葵根部施加肥料一次,施加量为100-200g/株,连续施加3次;
其中,所述肥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40-50份的硝酸铵、10-20份的磷酸二氢钾、10-20份的木质素磺酸钾、1-5份的海藻素、1-3份的EDTA-金属螯合物、1-3份的富里酸、0.5-1份的羧甲基纤维素、0.5-1份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5-1份的烷基聚葡糖苷、0.05-0.1份的生长调节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学院,未经河南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10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