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毫米波通信链路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1929.2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0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刚;谢振山;李世东;李茂;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1233 | 代理人: | 宋缨,钱文斌 |
地址: | 20005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毫米波 通信 链路低 复杂度 混合 波束 赋形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毫米波无线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毫米波通信链路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毫米波段非授权频段在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通信研究的热点。毫米波因其波长相对较短使得天线阵列的物理尺寸大幅度缩小,基站端可以安装大规模天线,从而可将毫米波系统与大规模天线技术结合起来。在毫米波通信链路中,受能耗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设计合理的波束赋形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波束赋形方案主要集中在基带,通过采用全数字波束赋形器对信号进行预处理,从而减小干扰和接收机处理的复杂度。而在毫米波通信链路中,基站天线数高达数十根甚至上百,全数字波束赋形方案已不再适用。为了解决毫米波通信链路中的波束赋形问题,众多混合波束赋形方案陆续被提出。相关研究成果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基于全连接型设计,即每个射频链与所有天线相连。基于全连接型的混合波束赋形算法能够提供较大的天线增益,具有相对较好的系统性能,但复杂度相对较高。另外一类混合波束赋形则基于部分连接型,即每一个射频链与部分天线相连。与全连型相比,部分连接型以牺牲部分天线增益,来换取复杂度的降低,相比基于全连接型混合波束赋形算法,系统性能有所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链路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能够充分利用射频域空间自由度,降低混合波束赋形方法的复杂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链路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全数字波束赋形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构造一个初始射频波束赋形矩阵;
(2)在初始射频波束赋形矩阵基础上,利用残差矩阵最大奇异矢量构造的矢量进行更新,得到最终的射频波束赋形矩阵;
(3)利用最小二乘准则得到数字波束赋形矩阵,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所述步骤(1)中对奇异值分解得到的全局最优解中的Nt×Ns列满秩矩阵SV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式为:保留列满秩矩阵SV中全部元素的相位,并强制所有元素的幅度为
所述步骤(2)具体为:对初始射频波束赋形矩阵的第一列进行剔除,利用最小二乘准则求出数字波束赋形矩阵和当前的残差矩阵,对该残差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并将其最大左奇异矢量构造的矢量添加到射频矩阵的最后一列中,形成下次迭代的初始矩阵;经过次迭代,得到最终的射频波束赋形矩阵,其中,与射频波束赋形矩阵的列数相等。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链路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装置,在发送端配置Nt根发射天线和个射频链,并采用上述毫米波通信链路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对波束进行赋形。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利用残差最大左奇异矢量构造射频波束赋形矢量,并通过多次迭代来更新射频波束赋形矩阵,复杂度相对较低。同时无需事先设计候选矢量集合,能够充分利用射频域空间自由度,使系统开销得到有效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毫米波通信链路发送端配置Nt根发射天线和个射频链,向配备有Nr根天线和个射频链的接收端发送Ns条,发送信号经信道后,在接收端经过射频合并矩阵和数字合并矩阵后,接收信号可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表示射频合并矩阵和数字合并矩阵,有ρ代表平均接收功率,表示服从0均值,协方差矩阵为的噪声矢量,FBB为数字波束赋形矩阵,s为发送符号矢量和H为信道响应矩阵。
上述的装置采用的毫米波通信链路低复杂度混合波束赋形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19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