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传声器控制系统的听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7395.4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19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S·O·彼得森;A·拓乐;K·D·汉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阙华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4 | 代理人: | 陈建春 |
地址: | 丹麦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传声器 控制系统 听力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包括传声器控制系统的听力装置,所述听力装置包括:输入单元;输出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反馈检测单元,用于提供从输出变换器到第一和/或第二输入变换器的反馈的当前电平或者其间的差的度量,称为反馈度量;及输入信号权重控制单元,配置成根据当前反馈电平的所述度量及所述当前随电平和频率而变的目标增益控制或影响施加到第一和第二电输入信号的第一和第二权重;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加权或波束形成单元,用于提供加权或波束成形信号;及连接到所述加权或波束形成单元并提供处理后的信号的听力损失处理单元,其中所述听力损失处理单元配置成确定当前随电平和频率而变的目标增益。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听力装置如助听器。本发明尤其涉及包括输入系统(如包括传声器系统)的耳内接收器式(RITE)听力装置,所述输入系统包括多个(两个以上)输入变换器(如传声器),其中至少第一输入变换器(如传声器)适于位于距第二输入变换器一定距离处,如位于用户耳朵(耳廓)处或后面(或者别处),及其中第二输入变换器(如传声器)适于位于用户耳道处或耳道中。
背景技术
对于助听器用户,广为人知的问题在于,如果增益太高和/或如果耳模中的通风开口太大,来自耳道的声反馈将导致助听器啸叫。补偿听力损失需要的增益越大,通风口(或有效通风口面积)必须越小以避免啸叫;及对于严重的听力损失,甚至耳模(没有任何特意设计的通风口)和耳道之间的泄漏也将导致啸叫。
具有耳后传声器的助听器可实现最高的增益,因为传声器距耳道和耳模中的通风口的距离相对较大。但是,对于具有严重听力损失而需要高增益的用户,很难在耳模中实现足够的通风(在具有可接受的啸声风险情形下)。
抗反馈系统可设计来抵消或衰减声反馈。这样的抗反馈系统(或反馈抵消系统)通常包括某类啸声或单音检测,并可通过在啸声检测的情形下抑制增益而起作用。有时,外部声音被错误地识别为反馈啸声,然后被无意抑制。例如这可在音乐情形下出现(并令听者烦恼)。
EP2843971A1公开了一种助听器装置,包括:提供通风的“开放验配”、设置在耳道中的接收器、包括与接收器同侧设置在耳道中的两个传声器的定向传声器系统、及用于基于两个传声器检测到的声音信号抵消声反馈的装置。从而可实现改善的反馈减少,同时使相当大的增益能施加到输入信号。
EP2947898A1公开了一种听力装置,包括分别位于耳后和耳道中的第一和第二输入变换器及位于耳道中的输出变换器,及用于处理来自第一和第二输入变换器的第一和第二电信号的信号处理单元,包括确定它们相应的电平及其间的电平差及根据第一和/或第二电信号及其电平差提供输出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用于减少或处理从如位于耳道中的接收器(扬声器)到输入系统(如传声器系统)的声反馈的方案。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助听器,其具有位于耳朵处或耳后的一个或多个传声器及位于耳道处或耳道中的一个或多个传声器和扬声器。在实施例中,该助听器具有两个传声器,一个位于耳朵处或耳后,一个位于耳道处或耳道中。在实施例中,该助听器具有三个传声器,两个位于耳朵处或耳后,一个位于耳道处或耳道中。
本发明例如可用在如助听器的应用中,尤其是包括适于位于用户耳道处或耳道中的第二输入变换器及位于用户身体的别处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输入变换器的助听器,第一输入变换器例如在适于位于用户耳朵处或后面的BTE部分中。
本申请的目标在于减少听力装置中的声反馈(如减少声反馈的影响)。具体地,本发明的目标在于在所谓的开放验配中减少反馈,如在包括适于完全或部分位于用户耳道中的部分(在此称为ITE部分)的听力装置中,其中ITE部分不提供朝向耳道壁的密封(例如因为其展现敞形结构,如因为其包括开口圆顶结构(或者具有相当低的堵塞效应的敞形结构)以引导ITE部分置放在耳道中)。本发明的另一目标在于在包括耳模的听力装置中减少反馈,耳模用于使相当大的声压级能传到用户(如具有严重到深度听力损失的用户)的耳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康有限公司,未经奥迪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73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