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汞、含硫废气中汞和硫的脱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00083.4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1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旗;鲁圣军;黎志英;刘利;黄碧芳;金会心;陈庆;唐道文;赵平原;王丽远;陈肖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代理公司: | 贵阳派腾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2110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2***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脱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含汞、含硫废气中汞和硫的脱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燃煤火电厂、烃类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二氧化硫、汞成分的废气需要通过尾气净化处理后,才能够满足排放的标准;传统对于含硫、含汞废气的处理方法主要集中在:石灰乳吸收法、碱液吸收法。
其中石灰乳吸收法主要是采用石灰乳直接吸收二氧化硫气体,使得二氧化硫在尾气中的含量得到降低;碱液吸收法是采用氢氧化钠或者碳酸钠等成分与二氧化硫在洗涤塔进行洗涤吸收后,再将其与石灰乳作用,使得二氧化硫得到吸收。但是,上述方法,仅仅只能够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成分部分脱除,难以将废气中的汞成分进行脱除,而且通过吸收二氧化硫获得的副产品价值较低,使得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吸收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
基于此,有研究者将含硫废气采用锰矿吸收二氧化锰制备硫酸锰产品,使得在吸收二氧化硫的同时,实现二氧化硫资源化利用,提高对废气处理的附加值,降低废气处理成本,如专利号为ZL03135926.4。尽管如此,对于含硫、含汞废气的处理,其不仅仅是要对硫成分进行脱除,而且汞成分属于重金属污染源,也有必要将其进行脱除,否则排放在环境中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恶化,而现有技术中的石灰乳吸收法、碱液吸收法等,根本难以实现对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汞的同时脱除处理,为此,有研究者采用锰矿对含硫、含汞废气中的硫、汞进行脱除处理,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10149557.0,其采用低品位软锰矿对含汞烧结烟气干法脱硫脱汞,使得对含硫、含汞废气中的硫、汞脱除率分别达到71-79%,57-67%;在将废气进行直接排放,可见,尽管该处理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脱除废气中的汞、硫成分,而且达到了排放标准,但是,其在排放过程中,依然还含有部分的硫、汞成分,而且,对于降低排空尾气中的有害成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追求的方向。而对于上述的排空废气中,其依然含有2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30%以上的汞成分排放,其依然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有必要对废气中的硫、汞成分的脱除率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也正是如此,本研究者通过对锰矿脱除含硫、汞废气中的硫、汞成分的原理进行分析,并对软锰矿进行处理,使得其脱硫、脱汞的性能得到了增强,为含硫、汞成分废气中的硫、汞成分的脱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汞、含硫废气中汞和硫的脱除方法。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含汞、含硫废气中汞和硫的脱除方法,将软锰矿与水制备成矿浆,将矿浆采用微波辐射处理,再将其喷雾干燥,过20-100目筛,得到改性软锰矿粉;将改性软锰矿粉填充入固定床反应器中,将含汞、含硫废气的温度调整为80-95℃,以废气流速为10-15L/min进入固定床反应器,使废气与改性软锰矿粉接触反应,完成废气中汞、硫的脱除,并将脱除汞、硫的废气从反应器的排气口排除。
所述的废气流速为12-14L/min。
所述的改性软锰矿粉,在填充入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床层高度能够使得废气与改性软锰矿接触时间至少为5min。
所述的微波辐射的功率为100-300W,微波辐射的时间为5-8min。
所述的软锰矿,在于水制备成矿浆时,其先要粉碎成40-100目;再将其与水按照质量比为3-4:1.7-2.1混合均匀。
所述的固定床反应器采用流化床反应器代替。
所述的改性软锰矿粉,在微波辐射处理过程中,向其中加入有的γ-Fe2O3粉末。
所述的γ-Fe2O3粉末,加入量为占软锰矿质量0.3-20.7%。
所述的γ-Fe2O3粉末为40-50目。
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与废气反应后的改性软锰矿粉采用水浸泡,过滤;将滤液浓缩结晶,得硫酸锰;将滤渣煅烧,冷凝回收汞处理,煅烧渣返回与软锰矿混合制备矿浆。
并针对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创造的发明者通过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以下的烟气中的各成分检测均采用在线分析仪进行检测,具体如下:
试验列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000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