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景观水体的漂浮式生物栅净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01117.1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0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宋兵魁;孙静;温娟;尹立峰;袁敏;陈启华;李莉;王玉蕊;郭健;闫佩;王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志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2219 | 代理人: | 陈松 |
地址: | 30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景观 水体 漂浮 生物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景观水体的漂浮式生物栅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污染,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并破坏了河道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引起水体藻类暴发,导致水质恶化、味觉和嗅觉变坏、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渔业减产、阻塞航道,对人和动物产生毒性,造成城市景观水体功能的丧失,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藻类滋长、改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保障区域水利安全、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景观水体的水质维护主要是控制水体中的COD(化学需氧量)、NH3-N(氨氮)、TN(总氮)和TP(总磷)的含量及藻类滋长,保持水体的清澈、洁净和整个水域的水质。目前,应用于景观水体治理的方法众多,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物理法就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染水体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如采用重力分离、气浮、反渗透、离心分离、蒸发等;化学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作用来分离、转化、破坏或回收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并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如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吸附、电渗析、汽提、萃取等工艺,化学法在景观水体中的主要应用包括凝聚沉淀和化学药剂杀藻法等;生物法主要包括生物接触氧化、土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投加微生物菌剂等方法。上述技术在国内外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中均有应用,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存在电耗高、运行费用高、二次污染风险大等问题。
生物栅是一种近自然生态型的水质净化技术,生物栅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过程是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综合的结果,其中填料对水体中颗粒态污染物具有良好的阻留、过滤、吸附、沉淀净化作用,填料上生长的大量微生物(生物膜),在纵向上,构成了一个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多个营养级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横向上,沿着液体到载体的方向,构成了一个悬浮好氧型、附着好氧型、附着兼氧型、附着厌氧型的多种不同活动能力、呼吸类型、营养类型的微生物系统,该区域是污染物分解、转化的功能主体,它们与动植物共同形成复杂食物链(网)对水体中污染物质具有快速、高效的净化效果。生物栅填料具有良好的弹性,适合于河道水体复杂多变的水动力学条件,不会造成净化装置的堵塞和生物膜大量脱落。根据水体的污染特点、程度及净化要求,可以对生物栅进行模块化生产,在河道与湖泊水体中进行灵活布置。人工鱼礁能为鱼虾及贝类提供庇护、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形成良性循环的水域生态环境。
现有技术中,我们已经开发出了一种组合式人工鱼礁-生物栅水体净化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 201762172 U,其主要通过将人工鱼礁和生物栅相结合,既能够给鱼虾及贝类提供庇护、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形成良性循环的水域生态环境,又能实现景观水体的净化处理,且对水体净化处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上述装置在使用时,只能将其沉入到指定的地点并持续放置1-3个月的时间,不能方便对其进行移动,只能对相对固定的水域进行净化处理;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在一个水体相对不流动的景观水体中,根据水体面积大小可能需要放置多个,也增加了水体净化设备的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由于在使用时需要将生物栅设置在水面下10-20厘米的深度,则需要根据景观水体的深度对此净化设备进行定做,而根据不同深度设置的设备很难在应用于其他深度的景观水体中,重复利用效果差。
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的技术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观水体的漂浮式生物栅净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移动性差,导致处理时间长,根据景观水体大小可能需要设置多个,增加了水体净化的成本,以及制作出来的生物栅净化设备大小确定后,很难应用于其他不同深度的景观水体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景观水体的漂浮式生物栅净化装置,包括漂浮装置、连接装置和生物栅装置,所述漂浮装置设于水面上,所述生物栅装置设于水面下,所述漂浮装置下端中部和生物栅装置上端中部设有连接装置;
所述漂浮装置包括框架、隔板、气囊放置腔、气囊和拉环,所述框架为长方体架体,所述框架内设有交错设置的隔板,相邻所述隔板之间围成气囊放置腔,所述气囊放置腔内设有气囊,所述框架上端固定有拉环,所述框架下端中部设有横梁,所述横梁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装置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未经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01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