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渣协同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17891.1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9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汪海龙;金强;王幼琴;韩甲兴;朱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8 | 分类号: | C04B28/08;C04B28/04;C04B18/14;C04B18/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李艳;许亦琳 |
地址: | 20094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渣 协同 再生 骨料 透水 混凝土 | ||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钢渣和再生骨料为主要原料的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透水混凝土,包括基层混凝土和面层混凝土,每立方基层混凝土的制备原料包括:水泥360kg,再生粗骨料850~1300kg,钢渣205~820kg,水138~152kg;每立方米的面层混凝土的制备原料包括:水泥400kg,再生粗骨料144~716kg,钢渣1025~1845kg,水143~157kg。由所述透水混凝土铺设而成的双层结构透水路面具有适宜的强度,且使用7个月后,透水率仍为10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钢渣和再生骨料为主要原料的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起初是由欧美、日本等国家针对原城市道路的路面的缺陷开发使用的。透水混凝土能够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环境问题,并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所以,透水混凝土是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的铺装材料,其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发展,并在城市雨水管理与水污染防治等工作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透水混凝土在美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应用,由于其具有诸多优点,不少国家都在大量推广,如德国预期要在短期内将90%的道路改造成透水混凝土,改变过去破坏城市生态的地面铺设。
而在我国,目前透水混凝土也已有大量的应用,有钢渣、陶粒、碎石等材料制备。价格偏高、强度不高始终是困扰着透水混凝土发展应用的两大难题,但是随着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和各级政府的逐步推广,在未来预计透水混凝土的铺设量会呈爆炸式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老城区改造的不断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十分巨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若将这些由解体而产生的混凝土作为废弃物进行掩埋处理,无论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是在资源利用方面,都非上策。因此,城市建筑垃圾主要是废旧混凝土的资源化处理是当今世界众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目标之一。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行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国已经建成投产的100万t/a以上生产能力的建筑垃圾再生企业不足20家,实际年处置量不足1000万t。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实际不足5%。而美、日、韩和新加坡等废弃混凝土的利用率都在65%以上。
2009-2013年,建筑垃圾在我国呈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进行,今后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都将会在15亿吨以上。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是巨大的,但是对于这些建筑垃圾的利用率仅仅为5%,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暂存堆放和填埋处置。对旧混凝土的回收利用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建筑垃圾数量的急剧增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已迫在眉睫。
目前上海等大城市已面临垃圾围城的局面,急需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和进行大规模应用。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以钢渣和再生骨料为主要原料的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透水混凝土,包括基层混凝土和面层混凝土,每立方基层混凝土的制备原料包括:水泥360kg,再生粗骨料850~1300kg,钢渣205~820kg,水138~152kg;每立方米的面层混凝土的制备原料包括:水泥400kg,再生粗骨料144~716kg,钢渣1025~1845kg,水143~157kg。
优选地,所述水泥为符合GB 175-2007要求的P.O 42.5级水泥或钢渣无熟料水泥。所述钢渣无熟料水泥,28d强度为37.6Mpa,其组份为脱硫石膏15wt%,钢渣粉10wt%,再生骨料微粉30wt%,矿渣粉45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冶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78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