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水池高密度养殖鳜鱼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18115.3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4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段国庆;江河;侯冠军;钱克林;胡玉婷;吴明林;凌俊;潘庭双;周华兴;季索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水 高密度 养殖 鳜鱼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水池高密度养殖鳜鱼的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循环流水池的养殖方法,硬件改进在于:在流水池增设曝气增氧设备、增设一套发电设备作为临时应急供电设备,在流水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4目以下的钢丝网,防止鳜鱼逃离;并在钢丝网的外侧设有20目的聚乙烯网片,防止饵料鱼逃离;养殖方法:1.在鱼种放养前,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2.按10~12万尾/池的密度投放饵料鱼;3.在流水池按20000尾/池的密度放入鳜鱼鱼种,在养殖池塘中投放鲢鱼和鳙鱼;4.日常投喂:常态性管理;病害防治:饵料鱼入池必消毒与定期使用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发明方法集约化养殖鳜鱼还降低了商品鱼捕捞难度,节约了养殖水面,实现养殖污水零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渔业科学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水池高密度养殖鳜鱼的方法。
技术背景
大宗淡水鱼类人工繁养技术的成熟,解决了人们“食无鱼”的难题,形成的一套淡水鱼类人工繁殖与养殖的理论体系,使得水产养殖在我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产品产量年年攀高,但大宗淡水鱼类的价格却长期处于低位,形成了养殖户增产不增收的困局。近年来,由美国大豆协会开发的池塘循环水养殖快速发展起来,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其养殖的草青鱼等大宗品种产量翻番,但是由于大宗鱼类价格原因,其经济效益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鳜鱼养殖模式多种多样,既有池塘主养、池塘套养,也有大水面网箱专养等模式。但是主养鳜鱼病害频发,且难以控制,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套养模式下鳜鱼产量有限,经济效益不显著。
发明内容
为了充分利用循环水养殖池溶氧高、集约化的条件,实现鳜鱼高密度养殖,本发明提供一种流水池高密度养殖鳜鱼的方法。
本发明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流水池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选择更具有经济价值的鳜鱼作为养殖品种,制定一套适合鳜鱼流水池养殖的方法,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一种流水池高密度养殖鳜鱼是基于循环流水池的养殖方法。循环流水池包括面积不小于30×667m
对养殖池塘6进行了以下改进:
还包括具有微孔增氧主机8和曝气增氧盘9的增氧设备,微孔增氧主机8安装在养殖池塘6外部的动力房7内;在第一流水池、第二流水池和第三流水池的底部分别设有二个以上的曝气增氧盘9,二个以上的曝气增氧盘9通过管道连通着微孔增氧主机8;
在正常的电力供应之外,配备一套发电设备作为临时应急供电设备;
在流水池2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4目以下的钢丝网10,防止鳜鱼逃离;并在钢丝网10的外侧设有20目的聚乙烯网片,防止饵料鱼逃离;
具体养殖操作步骤如下:
(1)在鱼种放养前12~15d,进行养殖池塘6和流水池2的消毒;
(2)在第一流水池、第二流水池和第三流水池中按10~12万尾/池的密度投放饵料鱼;
(3)鱼种放养
(3.1)流水池2放养鳜鱼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第一流水池、第二流水池和第三流水池中按20000尾/池的密度放入鳜鱼鱼种,鳜鱼鱼种规格为400尾/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81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土鲶的生态养殖方法
- 下一篇:全互换型气动薄膜式执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