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高压油箱泄漏诊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3301.6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009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毛俊培;朱建伟;殷佳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17 | 代理人: | 伍贤喆 |
地址: | 20043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高压 油箱 诊断 泄漏 油箱压力传感器 封闭 稳定电流 充气 气泵 实测 车辆性能测试 燃油蒸汽排放 比较判断 加油过程 内部循环 时间曲线 实际压力 速率判断 油箱压力 状态选择 排放 减小 开放 判定 蒸发 参考 记录 污染 | ||
本发明涉及车辆性能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高压油箱泄漏诊断方法。一种耐高压油箱泄漏诊断方法,对油箱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实测值进行判定,当压力过高时,采用封闭封闭诊断方式,否则采用开放诊断方式;所述开放封闭诊断方式包括打开气泵进行内部循环充气得到参考稳定电流;打开气泵对耐高压油箱进行充气得到实测稳定电流,比较判断耐高压油箱存在泄漏;所述封闭开放诊断方法为通过油箱压力传感器记录油箱压力‑时间曲线,通过压力变化速率判断耐高压油箱存在泄漏。本发明耐高压油箱泄漏诊断方法根据耐高压油箱内的实际压力状态选择采用最适合的诊断方法,大大减小了在诊断过程中燃油蒸汽排放,降低了污染,满足了蒸发排放和加油过程排放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性能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高压油箱泄漏诊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排放法规从国五向国六升级,对蒸发系统的技术要求日益提高,其要求主要为如下几点:
1)新增燃油系统泄露的诊断
2)加严的蒸发排放要求
3)新增加油过程排放要求
当前,在传统汽油发动机车辆上,针对技术要求1),可以使用一种诊断气泵向燃油系统(油箱,炭罐)充气,以判断燃油系统,特别是油箱是否存在泄漏。
但随着油耗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汽油发动机已逐渐无法满足油耗要求,因此使用发动机和电机共同驱动的混合动力汽车日益普及。目前在混合动力车型上普遍使用一种耐高压油箱,其可将较高压力的燃油蒸汽封闭在油箱内。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油箱与炭罐相连接的管路上还增加了一个可控的油箱隔离阀,以帮助将高压的燃油蒸汽封闭在耐高压油箱内。
由于耐高压油箱和油箱隔离阀的存在,当油箱隔离阀关闭时,原本用于测试燃油系统泄漏的气泵无法直接向油箱充气,而为了诊断油箱泄漏目的,在油箱仍存在高压情况下就贸然打开油箱隔离阀泄除油箱压力后再利用气泵进行诊断,则很会在泄压过程中将过多的燃油蒸汽排入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无法满足蒸发排放和加油过程排放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高压油箱泄漏诊断方法根据耐高压油箱内的实际压力状态选择采用最适合的诊断方法,大大减小了在诊断过程中燃油蒸汽排放,降低了污染,满足了蒸发排放和加油过程排放的要求。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耐高压油箱泄漏诊断方法,该耐高压油箱内置有油箱压力传感器,设定压力阈值条件,用压力阈值条件对油箱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实测值进行判定,当用压力阈值条件判定压力实测值过高时,采用封闭诊断方式;当用压力阈值条件判定压力实测值正常时,采用开放诊断方式;
所述开放诊断方式在设定了诊断电流阈值后,包括以下步骤:
S1.关闭炭罐控制阀和油箱隔离阀;
S2.调节气泵控制阀将气泵接入内部循环;
S3.打开气泵进行内部循环充气,直到气泵的电流稳定后记录该电流值作为参考稳定电流,完成后关闭气泵;
S4. 打开油箱隔离阀;
S5. 调节气泵控制阀将气泵 接入对耐高压油箱充气状态;
S6. 打开气泵对耐高压油箱进行充气,直到气泵的电流稳定后记录该电流值作为实测稳定电流,完成后关闭气泵;
S7. 将参考稳定电流与实测稳定电流进行比较,如参考稳定电流与实测稳定电流之差大于诊断电流阈值,则判断耐高压油箱存在泄漏;
所述封闭诊断方法为,首先设定诊断压力变化阈值,然后使炭罐控制阀和油箱隔离阀保持在关闭状态,通过油箱压力传感器记录油箱压力-时间曲线,当根据油箱压力-时间曲线得到的压力变化超过诊断压力变化阈值时,则判断耐高压油箱存在泄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33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