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水杨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6654.1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26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林家洪;林万泉;陈铭杰;陈娟;刘永龙;黄小茉;施庆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迪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迪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73 | 分类号: | A61K8/73;A61K8/368;A61K8/02;A61Q19/02;A61Q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 |
地址: | 526238 广东省肇庆***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溶性 水杨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溶性水杨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按环糊精与水杨酸质量比为1:1.5‑2.5将其添加到环糊精质量80‑100倍的水中,超声分散,再于40‑100℃进行充分溶解,得到水杨酸‑环糊精包合物溶液;分别以每100g水中加入0.5‑1.0g麦芽糊精和1.0‑2.0g支链淀粉的量将麦芽糊精和支链淀粉添加到水杨酸‑环糊精包合物溶液中,再于60‑100℃进行充分溶解得到水杨酸溶液,然后再分别按每100g水加入0.2‑0.5g壳聚糖和0.5‑1.0g阿拉伯胶的量将壳聚糖和阿拉伯胶加入到水杨酸溶液,于60‑100℃进行充分溶解,由此得到终溶液,再将终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水溶性水杨酸微球。其不仅有效发挥水杨酸的美白祛痘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加水杨酸在水中的溶解性,降低水杨酸在使用中的刺激性,稳定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护肤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溶性水杨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前期,水杨酸(SA)是从柳树皮中提取而产生,其分子结构式为C7H6O3。作为一类激素,SA在大部分的植物体内都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促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进植物生根、延迟果实的后熟和衰老、调节植物的光周期、调节种子发芽、诱导开花、气孔关闭和提高抗病性等。水杨酸因具有优秀的去角质、清理毛孔能力,可以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祛痘等效果,成为保养品的宠儿。此外,SA作为化妆品中的防腐剂,主要用在驻留类产品和淋洗类护肤产品及发用产品中。(2007年版)《化妆品卫生规范》中,在驻留类产品中SA的限用量为2.0%;在淋洗类护肤产品和发用产品中SA的限用量为3.0%。
水杨酸可以溶解角质间的构成形物质(cement),使角质层产生脱落,所以能去除积聚过厚的角质层,促进新陈代谢。其在去角质,恢复皮肤光滑细致;缩小毛孔,改善毛孔阻塞的情形;预防青春痘,减少毛囊壁不正常脱落现象和美白肌肤中都有很强的作用。
然而,单纯的水杨酸易刺激皮肤、粘膜、能与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而且,其溶解性差,使用难以添加等问题而限制了其在化妆品中的广泛使用。本发明利用复合掺杂、静电接枝改性等方法制备水杨酸微球,使其在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低刺激性,对拓展其应用范围有重要的意义。
环糊精是由6,7,8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以a-1,4键合而成的一类低环状低聚糖,由于其产量高,价格低廉,应用广泛。而环糊精因其具有一定尺寸的疏水空腔,能够选择性包合多种有机客体分子,同时由于环糊精外部有多羟基的亲水性,使包合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从而达到对难溶性药物增溶的效果。
壳聚糖是甲壳素经过脱乙酰加工后所得产物,是为数不多的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天然多糖,其在很多领域中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壳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成膜性、湿润性、保湿性、抗静电作用、毛发柔软和保护作用,以及对皮肤无刺激无毒等优点,已在化妆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日本、德国、法国等许多大型化妆品公司已大量使用壳聚糖作为开发原料,国内也有以壳聚糖为原料的化妆品进入了市场。壳聚糖与其他高分子物质复合制备面膜等护肤产品,由于其良好的亲水性和亲蛋白质性,对皮肤无过敏、无毒、无刺激性反应,且在成膜过程中是产品与皮肤接触感明显柔和,对皮肤的亲和性明显增加。
根据2012版化妆品卫生规范要求,水杨酸在护肤产品中最大允许用量为2%(主要用于去痘产品)。所以,产品应能满足纯水杨酸2%的溶解性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应用的缺陷,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水溶性水杨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其由数种活性成分组成,各种成分相互间起协同作用,不仅有效发挥水杨酸的美白祛痘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加水杨酸在水中的溶解性,降低水杨酸在使用中的刺激性,稳定性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迪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迪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迪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迪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66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