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送器与接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8304.9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6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郭芳铫;姜哲扬;颜世杰;陈文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B1/38 | 分类号: | H04B1/38;H04B1/40;H04B7/0413;H04B7/10;H01Q1/36;H01Q21/24;H01Q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珊珊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送 接收器 | ||
1.一种传送器,传送具有第一极化方向的至少一第一外部传送信号,以及传送具有第二极化方向的至少一第二外部传送信号,其中该传送器包含:
至少一馈入天线;
多个第一收发元件,其中各该第一收发元件包含:
第一片状辐射体,具有第一短边与第一长边,分别平行于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以及
第一收发电路,设置于该第一片状辐射体上,其从该第一长边的第一端馈入具有该第一极化方向的至少一第一内部传送信号,在对该至少一内部传送信号进行第一传送转换而产生该至少一第一外部传送信号后,将该至少一第一外部传送信号馈入该第一长边的第二端;以及
多个第二收发元件,其中各该第二收发元件包含:
第二片状辐射体,具有第二短边与第二长边,分别平行于第二方向与该第三方向;以及
第二收发电路,设置于该第二片状辐射体上,其从该第二长边的第一端馈入具有该第二极化方向的至少一第二内部传送信号,在对该至少一第二内部传送信号进行第二传送转换而产生该至少一第二外部传送信号后,将该至少一第二外部传送信号馈入该第二长边的第二端,
其中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彼此正交,且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三方向彼此垂直,
该至少一第一内部传送信号以无线方式由该至少一馈入天线来传送至所述第一收发元件,该至少一第二内部传送信号以无线方式由该至少一馈入天线来传送至所述第二收发元件,
其中该第一收发电路包含:
第一第一相位馈入路径,电连接于该第一片状辐射体,其从第一长边的该第一端馈入该至少一第一内部传送信号后,产生第一第一相位传送信号;
第一第二相位馈入路径,电连接于该第一片状辐射体,其从第一长边的该第一端馈入该至少一第一内部传送信号后,产生第一第二相位传送信号,其中该第一第一相位传送信号与该第一第二相位传送信号彼此反相;
第一相位开关,电连接该第一第一相位馈入路径与该第一第二相位馈入路径;
第一相位偏移器,电连接于该第一相位开关,其通过该第一相位开关而接收该第一第一相位传送信号与该第一第二相位传送信号中的一个后,对其进行相位偏移并产生第一偏移传送信号,其中该至少一第一外部传送信号通过对该第一偏移传送信号的强度进行调整后产生;以及
衰减器,电连接于该第一相位偏移器,调整该第一偏移传送信号的强度,
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元件与所述第二收发元件在一平面上,共同形成具有M行与N列的一格状排列,其中该格状排列的一列方向平行于该第一方向,且该格状排列的一行方向平行于该第二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元件的该第一片状辐射体的该第一短边平行于该列方向,且所述第二收发元件的该第二片状辐射体的该第二短边平行于该行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器,其中该至少一馈入天线包含第一馈入天线,该至少一第一内部传送信号与该至少一第二内部传送信号由该第一馈入天线传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器,其中,
该第一长边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一馈入天线间的相对距离,小于该第一长边的该第二端与该第一馈入天线间的相对距离间的相对距离;以及
该第二长边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一馈入天线间的相对距离,小于该第二长边的该第二端与该第一馈入天线间的相对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器,其中该至少一馈入天线包含第二馈入天线与第三馈入天线,该至少一第一内部传送信号由该第二馈入天线传送,且该至少一第二内部传送信号由该第三馈入天线传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器,其中该至少一第一外部传送信号与该至少一第二外部传送信号由第一接收装置接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器,其中,
该第一长边的该第二端与该第一接收装置间的相对距离,小于该第一长边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一接收装置间的相对距离;以及
该第二长边的该第二端与该第一接收装置间的相对距离,小于该第二长边的该第一端与该第一接收装置间的相对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器,其中,
该至少一第一外部传送信号由第二接收装置接收,且该至少一第二外部传送信号由第三接收装置接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830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态可重构的水下声通信接收系统
- 下一篇: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