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荧幕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30344.7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32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任陈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2F1/1335;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幕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荧幕结构,包括:一盖板玻璃、一偏光片、一触控电极薄膜以及一液晶荧幕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偏光片与该盖板玻璃相贴靠,该偏光片、该触控电极薄膜以及该液晶荧幕模组的端面具有一挡光部,该挡光部覆盖该光反射外缘,该挡光部可阻挡光自该偏光片、该触控电极薄膜以及该液晶荧幕模组的端面进入,且阻挡光自该光反射外缘反射,以及该挡光部阻挡光通过该光反射外缘。透过上述结构,光线由穿过偏光片其光强度会阻挡一半,而该挡光部可以阻挡外界光线及液晶荧幕模的光线由侧面入射进触控面板模组中,用来避免触控面板边缘白线被可视化以及漏光亮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荧幕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改变偏光片位置,以及在模组端面增设挡光物质,改善窄边框设计易漏光及边缘易视的缺点。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由于具有人机互动与设计多样化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仪器的外埠输入界面。近年来随着消费性电子产品应用面越来越广,将触控功能与显示器结合而应用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例如行动电话(mobile phone)、卫星导航系统(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电脑(tablet PC)、以及笔记本电脑(laptopPC)等。
而随着科技之进步,人们对于电子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激烈的竞争之下,电子制造商们纷纷以美观、轻、薄、窄为目标,同时又希望其液晶荧幕能越大越好。因此现有的手机都朝着超轻超薄发展,并且手机屏幕也在有限范围内做得越来越大,一般来说,液晶荧幕四周的边框区由于不具有显示效果,且边框区的存在也影响到视觉上的美观效果,因此,电子制造商们皆致力于研发边框微缩技术。
因此,很多厂商都在手机尺寸的范围内尽量将手机两侧的边框变窄,以符合当前用户的需求。请参阅图1所示,一般的触控荧幕结构2包括盖板玻璃21、触控电极薄膜23、黏着层26、偏光片22以及液晶荧幕模组24。而由于手机的边框变窄也会使得液晶显示模组的玻璃黑边油墨层212宽度缩小,无法完全阻挡光线进入,因此在背光模组未点亮时,光线容易由触控模组结构侧面入射到背光模组241以及彩色滤光面板242,正视荧幕时会发现在荧幕边缘有一条白线产生。而当背光模组241点亮时,以某些角度(例如60°)角观察显示荧幕时,显示区域边缘会产生非常明显的亮线,导致视觉效果不佳,无法满足手机窄边框的质量要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用在手机窄边框上而且不会漏光的触控荧幕结构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荧幕结构,可改善习知手机窄边框荧幕在背光模组未点亮的情况下边缘会产生白线,以及在背光模组点亮的情况下边缘会产生亮线的缺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系采取以下之技术手段予以达成,其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荧幕结构,包括:一盖板玻璃、一偏光片、一触控电极薄膜以及一液晶荧幕模组。该盖板玻璃具有一可视区以及一油墨层,该油墨层为涂覆于该盖板玻璃一侧面外缘周围,该可视区可使光通过,且该油墨层可阻挡光通过。该偏光片大小大于该可视区,该偏光片与该盖板玻璃相贴靠,且覆盖该可视区。该触控电极薄膜与该偏光片相贴靠。该液晶荧幕模组具有一光反射外缘,该液晶荧幕模组透过一黏着层与该触控电极薄膜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偏光片、该触控电极薄膜以及该液晶荧幕模组的端面具有一挡光部,该挡光部覆盖该光反射外缘,该挡光部可阻挡光自该偏光片、该触控电极薄膜以及该液晶荧幕模组的端面进入,且阻挡光自该光反射外缘反射,以及该挡光部阻挡光通过该光反射外缘。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液晶荧幕模组包括一背光模组以及一彩色滤光面板,该彩色滤光面板透过该黏着层与该触控电极薄膜相连接,且该偏光片、该触控电极薄膜以及该彩色滤光面板的端面具有该层挡光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挡光部吸收由该彩色滤光面板侧墙射出的光。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触控电极薄膜为一透明电极薄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挡光部为黑色油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03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电源(AKM‑A17)
- 下一篇:汽车应急启动电源(JX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