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冷罐内布水系统的模块化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34044.6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7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黄益平;倪嵩波;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先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5 | 代理人: | 孙甫臣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布水构件 布水系统 搭设 蓄冷 模块化施工 传输装置 次布 准确度 布水管道 二次布水 结构数据 人力成本 射频编码 唯一辨识 现场施工 一次安装 综合电子 布设 保温层 模块化 配水帽 水系统 蓄冷罐 主立管 专用的 包覆 布水 底布 附壁 均压 内环 省时 省力 采集 精细 保证 外部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蓄冷罐内布水系统的模块化施工方法,包括采集布水构件的结构数据,模拟排列布水管道,对布水构件设置唯一的RIFD编码;搭建布水构件传输装置;灌顶布水系统搭设;灌内主立管搭设;灌底布水系统搭设;对布水系统管道以及蓄冷罐外部包覆保温层,完成模块化布水施工。综合电子端模拟布设、射频编码唯一辨识、专用的布水构件传输装置和现场施工安装,一次安装即可保证安装准确度,省时、省力,大大节降的人力成本;通过双内环一次布水、分布式均压二次布水以及配水帽三次布水,增加附壁效应,实现精细、均流布水,有效保证罐内斜温层的厚度保持在高效的水平上,蓄冷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冷罐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装大型蓄冷罐内布水系统的模块化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水蓄冷是利用水的显热实现冷量的储存。合理的蓄冷系统应通过维持尽可能大的蓄水温差并防止冷水与热水的混合来获得最大的蓄冷效率。在水蓄冷技术中,关键问题是蓄冷罐的结构形式应能防止所蓄冷水与回流热水的混合。
自然分层蓄冷是一种结构简单、蓄冷效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蓄冷方法,其原理为:水的密度与其温度密切相关,在水温大于4℃时,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在0~4℃范围内,温度升高密度增大,3.98℃时水的密度最大。自然分层蓄冷就是依靠密度大的水自然会聚集在蓄冷槽的下部,形成高密度水层的趋势进行的,在分层蓄冷中使温度为4~6℃的冷水聚集在蓄冷槽的下部,而10~18℃的热水自然地聚集在蓄冷槽的上部,来实现冷热水的自然分层。
自然分层水蓄冷槽的结构形式如图6所示,在蓄冷槽中设置了上下两个均匀分配水流散流器,为了实现自然分层的目的,要求在蓄冷和释冷过程中,热水始终是从上部散流器流入或流出,而冷水是从下部散流器流入或流出,应尽可能形成分层水的上下平移运动。在自然分层水蓄冷槽中,斜温层是一个影响冷热分层和蓄冷槽蓄冷效果的重要因素,它是由于冷热水间自然的导热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冷热温度过渡层,它会由于通过该水层的导热、水与蓄冷槽壁面和沿槽壁的导热,并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厚,从而减少实际可用蓄冷水的体积,减少可用蓄冷量,明确而稳定的斜温层能防止蓄冷槽下部冷水与上部热水的混合,蓄冷槽储存期内斜温层变化是衡量蓄冷槽蓄冷效果的主要考察指标。理论计算,对于高度25~30米,内径25~30米的大型蓄冷槽或罐,斜温层厚度维持在0.3~1.0m之间具有较佳的蓄冷效果,如图6所示。然而现有的施工方式中,冷、热水的流入或流出对蓄冷水产生影响,水流速的均匀性较差,罐内管道对该不均匀性的调节性较差,使得冷、热水的流入或流出的扰动对斜温层产生破坏,降低蓄冷罐的蓄冷效果。
现有的水蓄冷系统多采用一个蓄水槽或蓄水罐,布水方式多采用自然分层布水,布水器设计需要根据蓄冷槽或蓄水罐的外形尺寸不同而进行大量的计算。由于现有的蓄冷槽或蓄水罐内的管道非常复杂,布水器需要根据管道的不同而进行设计,这样一方面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和工作量,另一方面管道内所存留的冷水不能进行冷热交换,降低了蓄冷槽或蓄水罐的容积系数。同时,布水器制作安装的工程量也非常大,它一方面延长了水蓄冷系统的工程工期,另一方面增加了工程成本,增加了工程的投资回报年限。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效率高、蓄冷罐蓄冷效果好的蓄冷罐内布水系统的模块化施工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蓄冷罐内布水系统的模块化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集布水构件的结构数据,所述布水构件包括布水管道、布水器以及配水帽,采用采集到的结构数据模拟排列布水管道,得到布水系统整体模型,对布水系统整体模型中的布水构件设置唯一的RIFD编码,依据该编码对布水构件实物对应编码;
(2)在蓄冷罐的物料输送口搭建布水构件传输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40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质蒸汽发生器芯筒
- 下一篇: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