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36394.6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8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谭勋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26 | 分类号: | G06F1/26;H02J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七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4 | 代理人: | 郑隽;吴婷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 三极管 单节锂电池 保护单元 控制芯片 电容 车载电子系统 电源管理装置 中计算机 规模化 锂电池 过充 过放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所述电阻R1、电容C1、控制芯片U1、电阻R2、电阻R3、三极管Q1、电阻R4、三极管Q2和电阻R5构成第四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6、电容C2、控制芯片U2、电阻R7、电阻R8、三极管Q3、电阻R9、三极管Q4和电阻R10构成第三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1、电容C3、控制芯片U3、电阻R12、电阻R13、三极管Q5、电阻R14、三极管Q6和电阻R15构成第二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6、电容C4、控制芯片U4、电阻R17、电阻R18、三极管Q9、电阻R19、三极管Q10和电阻R20构成第一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本装置可以实现锂电池过充、过放的保护,且成本低,适合规模化的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电池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锂系电池分为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人们俗称其为锂电池,而真正的锂电池由于危险性大,所以在使用的时候都会加上电源管理装置,现有的电源管理装置的功耗比较大,车载系统中,使用的都是12V锂电池或者24V的锂电池,对于多节电池的充放电管理比较麻烦,若使用专用的多节锂电池充放电管理IC,成本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解决电池在长时间不使用时导致电池损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中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包括控制芯片U1,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五引脚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容C1的一端电连接,且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串电池正极接口、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输出正极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四引脚悬空,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六引脚分别与电容C1的另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控制芯片U1的第二引脚、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电容C1、控制芯片U1、电阻R2、电阻R3、三极管Q1、电阻R4、三极管Q2和电阻R5构成第四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6、电容C2、控制芯片U2、电阻R7、电阻R8、三极管Q3、电阻R9、三极管Q4和电阻R10构成第三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1、电容C3、控制芯片U3、电阻R12、电阻R13、三极管Q5、电阻R14、三极管Q6和电阻R15构成第二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阻R16、电容C4、控制芯片U4、电阻R17、电阻R18、三极管Q9、电阻R19、三极管Q10和电阻R20构成第一节单节锂电池保护单元,所述电池负极接口分别与控制芯片U4的第二引脚、控制芯片U4的第六引脚、电容C4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2的一端、第三串电池正极接口的一端和电流检测及过流保护检测口电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9和场效应管Q8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23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0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7的栅极电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8的源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8的漏极与效应管Q7的漏极电连接,效应管Q7漏极与输出负极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芯片U1、U2、U3、U4采用型号为日本精工电子公司生产的S-8261系列的单节锂电池保护IC芯片,所述三极管Q2、Q4、Q6、Q10和三极管Q1、Q3、Q5、Q9的型号为2N3906,所述场效应管Q7和场效应管Q8的型号为IRF32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63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