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冰箱的制冷控制方法及冰箱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37869.3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65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姬立胜;戚斐斐;陶海波;聂圣源;刘建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1/02 | 分类号: | F25D11/02;F25D17/06;F25D19/00;F25D21/08;F25D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薛峰;姜楠楠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冰箱 制冷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冰箱的制冷控制方法。冰箱包括限定有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的箱体、用于分别开闭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的取放口的门体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用于切换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的电磁三通阀、分别用于为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提供冷量的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以及分别为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化霜的冷藏加热丝和冷冻加热丝;制冷控制方法包括:冷冻蒸发器化霜结束;制冷系统为冷藏间室制冷。本发明的用于冰箱的制冷控制方法可使在冷冻蒸发器化霜结束后,残留在冷藏蒸发器底部的制冷剂参与制冷循环,并通过回气管运动到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内,减少了残留在冷藏蒸发器内的制冷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冷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冰箱的制冷控制方法及冰箱。
背景技术
图1是双系统冰箱的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同时制冷时制冷剂循环示意图。参见图1,现有技术中,双系统冰箱的制冷系统一般可包括压缩机110、与压缩机110出口连通的冷凝器120、用于切换制冷系统100的工作状态的电磁三通阀150、冷冻毛细管131和冷藏毛细管132、分别用于为冷冻间室和冷藏间室提供冷量的冷冻蒸发器141和冷藏蒸发器142、分别将冷冻蒸发器141和冷藏蒸发器142产生的冷量扩散到冷冻间室和冷藏间室内的冷冻风机161和冷藏风机162以及分别为冷冻蒸发器141和冷藏蒸发器142化霜的冷冻加热丝171和冷藏加热丝172。
图2是双系统冰箱的冷冻蒸发器141化霜时的制冷剂循环示意图。参见图2,当冷冻蒸发器141满足化霜条件(化霜条件可为冷冻蒸发器141累计运行时间达到预定阈值)时,冷冻加热丝171为冷冻蒸发器141加热,并在冷冻蒸发器141内形成温度、压力均较高的气态制冷剂。冷冻蒸发器141内的部分气态制冷剂将经由蒸发器连接管运动到冷藏蒸发器142内(此时冷藏蒸发器142内的温度低于冷冻蒸发器141内的温度),并液化为液态制冷剂留在冷藏蒸发器142底部。
图3是双系统冰箱的冷冻蒸发器141化霜结束后直接为冷冻间室制冷时的制冷剂循环示意图。参见图3,当冷冻蒸发器141化霜结束后,若直接启动压缩机110为冷冻间室制冷,冷藏蒸发器142底部的液态制冷剂将不会再参与循环,导致冷冻制冷通路的制冷剂偏少,制冷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减少冷冻蒸发器化霜后,残留在冷藏蒸发器内的制冷剂。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在快速开始对冷冻间室的制冷的基础上,克服了冷冻制冷通路的制冷剂偏少,制冷不良的技术难题。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冰箱。
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冰箱的制冷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限定有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的箱体、用于分别开闭所述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的取放口的门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用于切换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的电磁三通阀、分别用于为所述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提供冷量的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以及分别为所述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化霜的冷藏加热丝和冷冻加热丝;所述制冷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冷冻蒸发器化霜结束;
所述制冷系统为所述冷藏间室制冷。
可选地,所述用于冰箱的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冷藏间室的制冷时间判断是否为所述冷冻间室制冷。
可选地,判断所述冷藏间室的制冷时间是否大于等于一预定时间阈值t;
若是,则所述制冷系统为所述冷冻间室制冷。
可选地,所述预定时间阈值t为5~10分钟。
可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分别将所述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产生的冷量扩散到所述冷藏间室和冷冻间室内的冷冻风机和冷藏风机;其中所述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78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