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1235.5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44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唐志国;闵小滕;李海;宋安琪;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7;H01M2/10;B60L58/2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成组 | ||
1.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其特征是:包括箱体(1)、设置在箱体(1)侧壁上的总进出水模块(5)、固定在箱体(1)内部的多组电池模组(3);
呈长方体的单体电池(2)为立式排放,并以最大面积的面呈相对构成电池列,每个电池模组(3)是由两个电池列并列设置,并有液冷换热薄板(4)直立在两列单体电池之间,在构成电池模组(3)的两个电池列的外部设置固定框,使两个电池列形成一整体模块;各单体电池(2)的正极耳(21)和负极耳(22)均处在上部;
所述液冷换热薄板(4)是以长方形薄板(43)为本体,在本体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位于底部凸伸有凸耳(44),在其一端凸耳(44)的正反两面固联有进水接头(41)形成进液端,在其另一端凸耳(44)的正反两面固联有出水接头(42)形成出液端,所述本体的内腔设置有液体流道;所述进水接头(41)和出水接头(42)均与液体流道相贯通;
所述本体内腔液体流道的结构形式是:在所述进液端设置一条竖直导流筋(45),利用竖直导流筋(45)将本体内腔分隔为进水侧和出水侧,所述进水侧是与进水接头(41)相连通的竖直流道(46),竖直导流筋(45)的顶端与长方形薄板(43)的顶边之间的空隙形成竖直流道出口,在所述出水侧呈水平且上下间隔设置多道水平导流筋(47),形成水平折返的水平流道(48);
所述固定框包括上框(31)和下框(32),所述上框(31)为一条包裹电池模组(3)的两个侧面和顶面的长窄筋条(311),长窄筋条(311)的两端相连有T形筋条(312);在电池模组(3)的顶面,与长窄筋条(311)呈十字相连有横向筋条(313),所述横向筋条(313)两端向下折弯并紧固电池模组(3);所述下框(32)托承在电池模组(3)的底面,并在两侧边连有向上的折弯板,所述折弯板为镂空板,所述折弯板在两端延伸有耳板,利用所述耳板与T形筋条(312)的两端紧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其特征是:设置各电池模组(3)中液冷换热薄板(4)的进水接头(41)同处在一侧,出水接头(42)同处在另一侧,利用连接管(53)将各液冷换热薄板(4)的进水接头(41)与进水总接头(51)相连接,并利用连接管(53)将液冷换热薄板(4)的出水接头(42)与出水总接头(52)相连接,实现各液冷换热薄板(4)在进水总接头(51)和出水总接头(52)之间的并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其特征是:所述液冷换热薄板(4)的厚度为1mm-4mm,在其本体的两个换热面均设置有导热膜和绝缘膜。
4.根据权利要求1要求的动力电池液冷成组箱,其特征是:所述凸耳(44)是自本体底边向下凸伸形成在本体下方,或是自本体侧边沿本体长度方向凸伸形成在本体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123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装盒(大红袍花椒茶)
- 下一篇:包装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