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鳞翅目昆虫RNAi效率的基因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4499.6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13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苗雪霞;关若冰;李海超;胡少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9/16 | 分类号: | C12N9/16;C12N15/55;C12N15/113;C12N15/63;A01N37/46;A01P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静 |
地址: | 20003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鳞翅目 昆虫 rnai 效率 基因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鳞翅目昆虫RNAi效率的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揭示了一种与鳞翅目昆虫的RNAi效率密切相关的基因,简称REase。该基因在鳞翅目昆虫中对dsRNA响应非常剧烈,能够通过影响dsRNA被剪切成小RNA的种类和个数,进而影响RNA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鳞翅目昆虫RNAi效率的基因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998年Fire等人证实双链RNA(dsRNA)能够引起特异基因的沉默,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简称RNAi)。2002年Bucher等人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昆虫基因功能研究,结果发现昆虫特定靶标基因的沉默会导致下一代胚胎畸形、死亡或发育异常。
十多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RNA干扰(RNAi)技术能够应用于害虫防治,而且针对于鞘翅目害虫的转基因抗虫作物或杀虫剂产品即将上市。但是对于主要的农业害虫鳞翅目昆虫来说,RNAi效果不太理想。2011年Terenius等人针对150多例在鳞翅目昆虫中进行的RNAi实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仅有已经发表的结果,还有一些是因RNAi效果不理想而未发表的结果。统计分析发现:相比于注射的方法,通过饲喂dsRNA来抑制基因表达需要更高的剂量;而且,就整个鳞翅目昆虫来说,除了个别情形,绝大多数种类昆虫的RNAi效率均比较低。而造成鳞翅目昆虫RNAi效率较低的可能原因有多方面。
不同物种间RNAi机理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鳞翅目昆虫RNAi效率较低的原因发现,在鳞翅目昆虫中没有线虫或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RdRP),说明鳞翅目昆虫不能通过产生次级siRNA,进而产生系统RNAi效应,也就不能产生持续的RNAi效应。
鳞翅目昆虫中肠对dsRNA的降解程度,很可能是导致其RNAi效率较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进入体内的dsRNA除了被Dicer剪切成siRNA,随后组装成RISC复合物行RNAi功能外,大部分的dsRNA会被血淋巴或者中肠中存在的核酸酶降解成没有功能dsRNA,使其不能进入RNAi途径并沉默靶标基因。这类核酸酶的存在被认为是影响RNAi效率的关键。对鞘翅目昆虫马铃薯甲虫、玉米根萤叶甲以及鳞翅目昆虫棉铃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的食物中添加不同长度的dsRNA,饲喂24小时后,Northern blot检测全虫以及中肠dsRNA的含量,结果表明,鞘翅目昆虫中dsRNA富集比较明显,而鳞翅目昆虫中检测到的dsRNA含量较少。对以往的RNAi研究结果的统计表明,鞘翅目昆虫对dsRNA比较敏感,比较容易产生RNAi效应,而鳞翅目昆虫中的多数基因很难被抑制。因此,与鞘翅目昆虫相比,被鳞翅目昆虫取食的dsRNA极有可能迅速被体内存在的核酸酶降解,dsRNA不能有效富集,也就不能行使随后的RNAi功能。这很可能是两类昆虫RNAi效率差异巨大的另一主要原因。
因此,本领域还需要找到适当的方法,来改善和避免鳞翅目昆虫中存在的RNAi效率不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鳞翅目昆虫RNAi效率的基因及其应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分离的多肽,该多肽选自下组:
(a)具有SEQ ID NO:2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b)将SEQ ID NO:2所示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多个(如1-30个,更佳地1-20个,更佳地1-15个,更佳地1-10个,更佳地1-5个或1-3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缺失或添加而形成的,且具有抑制鳞翅目昆虫RNA干扰效率的功能的由(a)衍生的多肽;
(c)与(a)限定的序列在具有70%以上(较佳地80%以上,更佳地90%以上,更佳地95%以上,更佳地98%以上,如99%或更高)的序列相同性的,且具有抑制鳞翅目昆虫RNA干扰效率的功能的由(a)衍生的多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44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