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4654.4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9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汤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瑞科汉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F24H9/18;F24H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冯铁惠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蓄热 电锅炉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包括锅炉主体,在锅炉主体的腔体内设有多层主进液管,各层主进液管之间保持循环连通,在各层主进液管之间设有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包括多个表冷器单元,在表冷器单元内设有电热机构,电热机构包括金属管和其内的电热管,相邻的电热机构之间设有液体流通管,上下相邻的液体流通管之间通过导液管相互连通,电热管产生的热量既对表冷器单元内液体流通管中的液体加热也对与表冷器单元接触的主进液管中的液体加热,表冷器单元所散发的热量得到很好的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锅炉,尤其是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
背景技术
锅炉也称电加热锅炉、电热锅炉,它是以电力为能源并将其转化成为热能,从而经过锅炉转换,向外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的锅炉设备,蓄热电锅炉采暖是以电锅炉为热源,利用供电峰、谷时段电价差在谷电时段开启电锅炉将热媒进行加热,将热量储存起来,在电力高峰时段关闭电锅炉,将储存在热媒中的热量释放出来向热用户供热。这种利用低谷电做为能源的供热系统不仅可以使用户减少运行费用,同时也对电网日益严重的峰谷差削峰填谷有着积极的作用,且无任何污染排放,环保效果非常显著。
目前,市场使用的蓄热电锅炉多是用水储热及利用氧化镁固体储热,水储热系统分为常压系统和承压系统,就是在低谷的时候将常压或承压的水箱中的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高峰时通过板式换热器将水箱中的水的热量释放出来供暖;固体储热则通常采用比热大、耐温高的氧化镁作为固体蓄热材料,在供电低谷时将储热介质加热到一定温度,在供电高峰时通过风机直吹储热介质将热量释放出来。由于固体材料的耐温较高,因此蓄热量可以很大并且不会像水温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高。固体蓄热电锅炉热源的热量是通过空气为中间介质传导给储热氧化镁块,再经过循环风机循环空气把储存的热量传递给空气+水换热器再传递管热用户系统。如申请号为“201110112401.2”所公开的“一种全自动蓄热式电加热锅炉及其换热工艺”专利,所述储热单元为氧化镁的含量在92%以上的氧化镁矿粉,制成各种形状的砖坯,经1450℃高温焙烧后,作为蓄热介质;所述电加热锅炉的取热介质选用高温空气代替水;高温空气的循环动能采用耐热离心风机,热交换单元采用高温气体-水热交换器,现在多采用电锅炉,电锅炉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电热管的导热效率不够高,导致锅炉的耗电成本很高,而且现在电锅炉所输出的高温水的水量也不够大,导致电锅炉的使用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锅炉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节能的智能蓄热电锅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包括锅炉主体,在锅炉主体的腔体内设有多层主进液管,各层主进液管之间保持循环连通,在各层主进液管之间设有电加热装置;
电加热装置包括多个表冷器单元,各个表冷器单元之间填充有工业砂,在表冷器单元内设有电热机构,相邻的电热机构之间设有液体流通管,上下相邻的液体流通管之间通过导液管相互连通,液体流通管和主进液管通过集液总管汇合流出。
上述的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所述电热机构包括设置在表冷器单元内的金属管,在金属管内设有电热管,电热管外壁与金属管的内壁之间填充有工业砂或含有工业砂填充物的导热介质。
上述的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所述主进液管之间的各个表冷器单元的位置相互交错设置。
上述的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所述集液总管连接有板式换热器。
上述的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所述集液总管上设有循环泵。
上述的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所述主进液管与表冷器单元之间设有导热层,在导热层上设有温度检测器。
上述的一种智能蓄热电锅炉,所述锅炉主体上设有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热管、所述板式换热器、所述循环泵以及所述温度检测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瑞科汉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吉林瑞科汉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46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笔(Co6858)
- 下一篇:笔(BST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