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试验梁的长期加载系统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5453.6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79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宋建永;徐强;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5/00 | 分类号: | G01M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11337 | 代理人: | 于国栋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试验 长期 加载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试验梁的长期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杠杆、拉力杆、分配梁、配重装置、液压调重装置、地锚和力传递与测试装置;所述杠杆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设置有连接调节器,所述连接调节器与所述拉力杆的上部连接,所述拉力杆的下部通过连接器与所述地锚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处设定一载荷加载点,在所述载荷加载点的位置所述杠杆底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力传递与测试装置、分配梁、力分配加载点垫板、试验梁、试验梁支座和试验梁台座;所述杠杆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载荷加载点之间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设定一个或一个以上配重挂载点,所述配重装置与所述配重挂载点连接;在挂载、卸载或调整所述配重装置时,所述液压调重装置置于所述配重装置下方作为所述配重装置的支撑平台使用;
在所述载荷加载点位置所述杠杆的顶面设置有两个水准管,其中:一个水准管沿所述杠杆长度方向布置,另一个水准管垂直于所述杠杆长度方向布置,作为调节所述加载系统水平程度的参考装置;
所述连接调节器用于连接所述杠杆和所述拉力杆,还用于调节所述拉力杆的长度实现调节所述杠杆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地锚的距离,进而调节所述杠杆的水平状态;所述连接调节器与所述杠杆铰接;
所述配重装置主要由配重篮与放置于其内的标准块状材料构成;所述配重篮由型钢作为骨架构造,再焊接钢筋构成,所述配重篮顶部四周焊接有吊环或吊钩,所述吊环或吊钩通过吊绳与所述杠杆上的配重挂载点连接或与设置在所述杠杆上的自由滑动装置上的配重挂载点连接;
和/或
所述配重装置主要由一个或多个配重砝码组成,所述配重砝码的顶部设置有挂钩,所述配重砝码的底部设置有吊钩或吊环,使用时所述砝码通过所述挂钩与所述杠杆上的配重挂载点连接或与设置在所述杠杆上的自由滑动装置上的配重挂载点连接;当一个所述砝码重量不足时多个砝码通过设置在所述砝码底部的吊钩或吊环串挂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梁的长期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载荷加载点之间的所述杠杆上设置有自由滑动装置,所述自由滑动装置通过设置于所述杠杆上的定位孔固定位置,所述定位孔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当所述定位孔为一个以上时,各所述定位孔等间距设置;所述自动滑动装置上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所述配重挂载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梁的长期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载荷加载点之间的所述杠杆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所述配重挂载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梁的长期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与测试装置主要由压力传感器、钢圈、上下垫板组装而成,其主要用于测试所述加载系统的实际加载量,还用于稳定传递杠杆效应产生的荷载到所述分配梁上。
5.一种试验梁的长期加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前将试验梁放置于试验梁支座和试验梁台座上,分配梁按力分配要求放置于所述试验梁梁顶的受力点上,预先调整使所述试验梁和所述分配梁处于水平状态,力传递与测试装置安置于所述分配梁顶面中心位置,提前标记出杠杆底面的载荷加载点位置,使所述杠杆的载荷加载点位置垂直于所述分配梁并放置于所述力传递与测试装置上方,通过连接器使拉力杆下部与地锚连接,通过连接调节器使拉力杆上部与所述杠杆连接,通过吊绳、吊环/吊钩使配重装置与设置在所述杠杆上的自由滑动装置的配重挂载点连接或者通过吊绳、吊环/吊钩使所述配重装置与设置在所述杠杆上的配重挂载点连接;所述配重装置下方提前放置好液压调重装置,通过在所述配重装置中施加配重块使所述杠杆受力,使所述杠杆的受力传递到所述分配梁,进而传递到所述试验梁,荷载施加到预定要求时,查看所述杠杆上的水准管气泡是否居中,以确定所述杠杆是否达到水平要求,如不居中,则通过调整所述配重装置或者直接利用所述液压调重装置整体提升所述配重装置后,调节所述拉力杆与所述杠杆之间的所述连接调节器,根据所述杠杆水平情况,伸长或缩短所述拉力杆,使所述杠杆处于水平状态,最后,通过所述力传递与测试装置测定加载点的实际荷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545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