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46366.2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6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强;孙超;朱宝龙;石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18 | 分类号: | B60L5/18;B60L5/28;B60L11/18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7101 | 代理人: | 周永刚 |
地址: | 26611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充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弓系统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的普及,市场对大容量电池和大电流快速充电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目前充电设备的最大电流在250ADC以下,因此应对一些大功率需求场合,充电弓的充电方式得到了像公交场站等客户的广泛认可。专利公开号CN 105416075A 一种受电弓和采用改受电弓的电动汽车,介绍了一种受电弓和相应的电动汽车,受电弓采用的传统升降装置以及相应的充电架体,专利文件中没有介绍充电的流程以及相应充电的汽车如何充电,且公开的公开号为CN 105416075A的专利文件存在以下缺点:
1、电动汽车被动充电,不符合国标要求,充电不安全;
2、受电弓被动连接充电架,对汽车停车位置要求较高,容易存在连接不到位的问题;
3、无通讯部分,汽车司机无法和充电机间建立通讯,司机对电动汽车的充电状态无法把控;
4、充电升降装置落后,耦合部分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弓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汽车充电弓系统存在的电动汽车被动充电安全性低、在充电时停车操作不便不易连接、充电时司机无法实时把控电动汽车充电状态的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发明采用所提出的电动汽车充电弓系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弓系统,包括直流供电箱变、电力传输模块、充电定位连接系统和设置在车体上的车载控制终端,所述直流供电箱变包括有直流供电模块和充电控制模块;
所述电力传输模块包括设置在车体上的受电弓和充电架,所述充电架与所述直流供电模块电连接;
所述充电定位连接系统用于定位受电弓或充电架位置,使所述受电弓和充电架匹配连接,所述充电定位连接系统与所述车载控制终端或充电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充电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直流供电模块,接收或发出控制信号给直流供电模块,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和所述云平台间通讯连接,所述车载控制终端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通过直流载波方式通讯连接;
所述车载控制终端包括有可与车主进行人机交互的人机交互模块;
所述车载控制终端与车体上的BMS系统通讯连接,用于获取车体电量信号传递给所述充电控制模块。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的,所述直流充电模块包括有高压模块、整流模块和功率分配模块,所述高压模块用于从电网连接的高压电变为低压电,所述整流模块用于将所述低压电转变为直流电,整流模块设置有1个或多个;所述功率分配模块用于给直流充电终端进行功率分配,所述充电控制模块与所述功率分配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直流供电箱变内还设置有一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用于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和所述云平台之间的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包括直流载波解调模块,车载控制终端包括有所述直流载波模块,所述直流载波模块通过所述充电架中的电缆线与所述直流载波解调模块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控制模块包括直流机控制单元,所述直流机控制单元与所述功率分配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还包括有多个与所述直流供电模块连接的直流充电终端。
进一步的,充电定位连接系统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包括视觉定位校准系统和用于使所述受电弓与所述电力传输架对准充电的执行系统,所述视觉定位系统包括定位仪器和定位控制器,所述定位控制器用于控制定位仪器获取地理位置坐标传递给车载控制器。
所述执行系统包括用于驱动受电弓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电机和竖直旋转电接和可推动受到弓上下移动的直线电机。
进一步的,充电定位连接系统设置在所述充电架上,包括有视觉定位校准系统和执行系统,所述视觉定位系统包括定位仪器和定位控制器,所述定位控制器用于控制定位仪器获取地理位置坐标传递给车载控制器,所述充电架包括有可伸缩的水平杆和竖直杆,所述执行系统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水平杆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杆电机和可驱动竖直杆上下移动的竖直杆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架上设置有充电铜排,所相邻铜排间设置有定位销孔,所述受电弓上与所述定位销孔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定位销。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63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