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水区钻孔灌注桩用钢护筒的脱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51183.X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14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中材参天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5/6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王照伟 |
地址: | 402194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水 钻孔 灌注 桩用钢护筒 脱模 结构 | ||
本专利具体公开了深水区钻孔灌注桩用钢护筒的脱模结构,包括钢护筒,还包括脱模层,所述脱模层包括满铺于钢护筒内壁上的木模板、满铺于木模板上的薄膜,所述薄膜通过水下胶粘剂满粘在木模板上,所述木模板与钢护筒内壁之间的间隙为0mm~10mm。本发明克服了现有钢护筒无法水下脱模的问题,采用了常用的模板以及薄膜等材料,不但能满足施工要求,而且还达到了在水下桩成桩以后钢护筒与水下桩有效分离的效果,使得对钢护筒进行回收成为了可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桩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水区钻孔灌注桩用钢护筒的脱模结构。
背景技术
钢护筒在深水钻孔水下桩施工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决定着水下桩成桩质量的好坏。在海、河等水下环境施工中,钢护筒都必需穿过海、河床的淤泥覆盖层,打入到稳定的地质岩层内,并且确保在钻进过程中,钢护筒不得出现渗漏泥浆或者反穿孔的现象。水下桩中的水下混凝土硬化后,由于钢护筒已经与水下混凝土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因为无法将钢护筒与水下桩分开,使得钢护筒长眠于水下,不但耗损了大量的钢材,甚至造成长期的地下水污染。
为此,现在人们也在逐步研究如何能将钢护筒进行二次回收利用的技术手段,但是因为钢护筒在水下脱模、钢护筒的提升以及深水中钢护筒运输等诸多技术难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在水下桩成型后,钢护筒内的水下混凝土与钢护筒牢牢的粘接在一起,以至于无法实现将钢护筒与混凝土分开;位于深水里的钢护筒长度过长,重量太大,无法实现有效的提升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钢护筒在水下桩成型后与混凝土分离开的深水区钻孔灌注桩用钢护筒的脱模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深水区钻孔灌注桩用钢护筒的脱模结构,包括钢护筒,还包括脱模层,所述脱模层包括满铺于钢护筒内壁上的木模板、满铺于木模板上的薄膜,所述薄膜通过水下胶粘剂满粘在木模板上,所述木模板与钢护筒内壁之间的间隙为0mm~10mm。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和优点在于:现有技术中,钢护筒在施工完成以后,钢护筒内壁和水下桩粘接在一起,从而导致了很难将钢护筒和水下桩分离。因为水下桩一般都是直立于海、河床等的底下的岩层上,而且位于水下的钢护筒深度甚至可以达到上百米,因此相比在陆地上使用的钢护筒,其拆卸回收或者分割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本发明采用了新的技术方案,在钢护筒内壁上先满铺木模板,并控制木模板与钢护筒内壁之间的间隙值,并使得木模板与钢护筒紧密的贴合,并采用在木模板上满粘薄膜的方式,以达到钢护筒内壁与水下桩相互分离的效果。
在浇筑水下桩时,浇筑用的水下混凝土中的水泥浆不能通过薄膜,但是浇筑水下混凝土时的冲击力很大,因此采用木模板和薄膜共同的作用就能有防止水下混凝土于钢护筒内壁粘接。控制木模板与钢护筒内壁之间的间隙值为0mm~10mm,就可以保证水下桩的成桩质量,仅最大限度的保证水下桩成型后截面与钢护筒的截面相同。因为常用的木模板和薄膜都具有一定的规格。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钢护筒无法水下脱模的问题,采用了常用的模板以及薄膜等材料,不但能满足施工要求,而且还达到了在水下桩成桩以后钢护筒与水下桩有效分离的效果,使得对钢护筒进行回收成为了可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木模板上还设有图钉,所述图钉穿过薄膜钉入木模板。图钉不但细小,而且图钉具有很大的圆头,因此,图钉很容易钉入木模板中且很好的对薄膜进行固定。再者,图钉的圆头对于水下桩表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图钉易得。因此采用图钉不但实施方便,而且固定薄膜的效果好。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化方案一的优选方案,图钉沿钢护筒的周向均布设置6列,沿钢护筒的轴向每20cm设置一排。将图钉纵横分布,有利于施工放线的实施,而且经过发明人多次试验以及多位技术人员共同的经验,采用上述的排布既能节约图钉用量,又能满足施工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中材参天建材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中材参天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11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穿越构筑物钢管隔离桩地层加固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旋转分节式钢护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