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53611.2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7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许森;刘晴;卞宏梁;张光辉;夏旭;毛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15 | 分类号: | H04W76/15;H04W76/19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方亮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立 承载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建立承载的方法和系统,涉及通信领域,其中的方法包括:终端与第二基站建立了辅控制面连接,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分流承载请求,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返回包含有能够分流的承载信息的承载添加确认消息;接收到第一基站发送的承载分流成功通知后,第二基站通过辅控制面连接向终端发送承载建立通知,用以建立第二分流承载,并且从属基站能够则通过辅控制面连接进行承载删除。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减少了5G的小区更新过于频繁对于4G侧的信令压力,降低了业务的传输和实现用户体验的提升,避免了4G/5G需要相互连接对方RRC信令以及透传容器的需求,降低4G协议改动的复杂度,对终端无影响,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和部署可行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5G作为下一代无线技术,具有更高的速率以及更高的容量等特点。为了减少4G/5G之间切换以及有效的利用两个系统的资源,当前主要是基于双连接的方案去解决4G/5G之间的inter-working问题。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是3GPP Rel-12引入的一个重要功能,其网络架构图如图1所示,控制面位于MeNB(Master eNB,主基站),也可以称为宏基站,宏基站可以支持多个载波,这些载波组合称为MCG。而用户面同时存在于MeNB和SeNB(Slave eNB,从属基站),SeNB也可以称为小基站,SeNB也支持多个载波,这些载波组合称为SCG(SeNB Cell Group,SeNB小区集合),小基站的主小区称之为PSCell(Primary Scell)。从空口角度来看,现有的双连接方案中终端侧仅有一个控制面(RRC),该控制面位于宏基站MeNB侧,SeNB侧仅有用户面,对于任何SeNB侧的操作都需要通过MeNB侧的控制面进行指示和调度。
目前,提出了多种基于non-standalone的架构,在其中的一个基于non-standalone的架构中,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连接到5G的核心网并且LTE作为双连接的锚点。双连接基于上述控制面架构和双连接架构,4G双连接方案应用到双控制面后,在SeNB侧进行承载的添加和删除则存在如下问题:
1、通知终端添加的承载建立的控制信息位于宏基站一侧:双控制面架构中,终端在NR(Next RAT,下一代无线接入技术)侧进行承载的添加和删除只能在NR侧进行,当前的架构无法复用;
2、SCG小区的更新:当因为移动性导致SeNB中的SCG发生变化时,当前的双连接方案中SeNB需要通知MeNB,在双控制面架构中可以通过NR的RRC通知终端进行终端,无需4G侧了解该过程;
3、4G/5G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RRC信令:在当前的双连接方案中,宏微基站需要相互交互用户的配置信息,也意味着双方需要了解用户在各自的配置情况,4G或者5G基站需要增加对对方协议栈的解析功能,会导致协议栈复杂度的增加。
由上可知,如果在4G/5G双连接场景中采用双控制面的方案,如图2所示,需要对于当前规范进行一定的增强以满足5G场景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和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包括:当所述第一基站确定需要对其提供给终端的业务承载分流时,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已与第二基站建立了辅控制面连接;如果是,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承载添加请求,所述承载添加请求中包含需要所述第二基站承载的第一分流承载信息;所述第二基站基于所述第一分流承载信息判决其是否能够分流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分流承载,如果是,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包含有第二分流承载信息的承载添加确消息,其中,所述第二分流承载为所述第二基站能够分流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分流承载;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承载分流成功通知,并通过主控制面连接指示所述终端删除与其建立的所述第二分流承载;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控制面连接向所述终端发送承载建立通知,用以建立所述第二分流承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36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